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直肠粘膜的弥漫性炎症,其临床特点为原因不明的、时好时坏血性腹泻,难以设想如此一个破坏性疾病却无一个可确定的病因或一个特异的内科治疗方法。虽然切除全部病变的结、直肠可完全治愈此病;但付出的代价将是有可能从此终身腹部回肠造口

  

  1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粘膜,且以溃疡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和粘液血便。此病在欧美*比较常见,我国60年代国内文献仅有零星记载,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诊断手段的日趋完善,70~80年代有关报道急剧增多,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现代西医学认为本病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不明,鉴于本病具有反复发作,不断加重,经久不愈,并有一定癌变率等,寻求有效疗法显得日益迫切。

  中医学没有相应的名称,一般将其归人“肠涕”、“滞下”、“久瘌”、“便血”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肠擗”的记载,症状即包括“便血”、“下白沫”、“下脓血”等,并提出以脉象来观察预后。《金匮要略》创用白头翁汤和桃花汤,以清肠解毒、温涩固下之法进行治疗,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断。”对病机阐述较为深人。至宋代,陈无择将本病病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内因脏气郁结及饮食不当,纵情恣欲(不内外因)三类。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据病之虚实治疗:“壮实初病宜下,虚弱衰老久病宜升。”明清时期,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和实践更加深入。如李中梓提出的“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用”。迄今仍有其临床价值。

  现代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篇报道,见于1958年。60年代以个案报道为主,亦有一定样本的临床观察资料。强调本病为内痈,多采用冰硼散、锡类散、云南白药、黄连粉等传统常用外治的方药。治法上,灌肠结合内服药,取得较好的效果。70年代,灌肠之法盛行,药物应用更为广泛,除中药外,还探索试用民间草药,但进展不大。工作做得最多的是80年代,据统计,仅1980~1989年有关本病的临床文章就达200余篇,在诸多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近年来通过对内服药(包括辨证的专方治疗)、灌肠、中西医结合、内服药与灌畅相结合这四种方法的比较,认为以中药内服加灌肠较为合理,体现了标本兼治;在方药上,益气活血方药日益受到重视,和传统效果肯定的健脾益气、清热祛湿方药进行对照,发现其有效率并无差异。另外通过中、西药物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中药治疗本病的疗效显著高于西药。从1165例临床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94.76%,证实中医治疗效果显著。

  为了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近年来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实验动物模型证实,中药对结肠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中药灌肠尚能抑制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增殖,以减弱免疫反应。并可解除肠道痉挛,抑制肠蠕动。通过对患者观察也发现,治疗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提示本病的向愈与免疫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关系。另外,有人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进行药理实验,结果证明,健脾温阳中药有明显的强壮作用,并有促进凝血、改善微循环和调节平滑肌张力等作用。以上均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切的。

  进一步将辨证与辨病、整体与局部治疗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中西医所长来提高本病的疗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与湿邪热毒侵及,恣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郁怒思虑,情志不遂等有关。其病机如下:

  湿热内蕴 因感受湿邪热毒,蓄积大肠;或饮食不节,壅滞肠胃,郁久则热毒壅盛,湿热互相搏结,伤及气血,化为脓血而下泄。

  气滞血瘀 多系情怀不畅,郁怒伤肝,气滞血涩,饮食难化,日久胶结,而致肠?。

  脾胃虚弱 久痢不愈,必使脾胃受损,亦可因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感受寒湿或饮食生冷,伤及脾脏阳气,病程过久,继而损伤及肾而发病。

  本病初起,多以湿热壅滞肠胃为主,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致气滞血瘀,最后则出现脾肾两亏乃至阴阳俱虚之证候。

  3辨证分型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分型颇多,但多数临床资料集中于下列三型:

  1.湿热内蕴 便中夹脓带血,里急后重,身热,胃痞纳呆,肛门灼热,大便秽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气滞血瘀 面色晦黯,胁腹胀满,粘液脓血便,泻下不爽,腹痛拒按,嗳气食少。舌紫或瘀斑、瘀点,脉弦涩。

  3.脾气虚弱 面色少华,腹痛喜按,肠鸣矢气,大便时溏时泻,夹脓带血,月经不调。舌尖赤,苔薄白而腻,脉缓而虚。

  在各地报道中,尚有以下几种分型:肺热迫肠,多为急性暴发性患者;阴血亏虚及脾肾阳虚,可见于本病后期。但有关资料不多,就已有中医临床文献而言,以上述三型最为常见。另外,鉴于本病轻重不一,且有发作及缓解之分,近年来,在中医治疗时,又按病情程度分为重型(腹泻次数每日在5次以上,便血量多,病变涉及广泛等)、轻型(每日腹泻2~3次,腹痛轻,便血量少,病变局限于乙状结肠以下)及中型(介于重、轻型之间);或按发作情况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等。如发作期采取通脏解毒,缓解期健脾助运,均有一定效果。

  4诊断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痢、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Crohn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① 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之1、2、3叁项中之一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② 据临床表现及钡剂灌剂灌肠有①②或③之一项者可以诊断本病。 ③临床表现不明显而有典型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可以诊断本病。④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或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诊断步骤

  临床有慢性粘液血便,福州肛泰肛肠医院专家指出疑诊本病时应作下列检查:①多次粪便培养痢疾杆菌,涂片找阿米巴以及 据流行区特点除外痢疾和血吸虫病等。②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检查,兼作粘膜活检。暴发型或重症患者可以暂缓检查。③钡剂灌肠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同时除外其他疾病。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1.类型 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注:① 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暴发型症状严重伴全身中霉性症状,伴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均有不同程度分级并可相互转化。② 轻度患者腹泻每日3次,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间。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明显粘液血便,体温37.5℃以上,脉搏在90/min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mm/第1小时。)

  2.病情程度 轻度、中度、重度。

  3.病变范围 直肠炎、直乙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右半结肠炎,区域性结肠炎,全结肠炎。

  4.病态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5治疗措施

  溃结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休息、饮食调节进少渣饮食,忌食乳类及过敏食品,重得应行肠外营养(TPN),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补充蛋白质,改善全身状况,解除精神因素及对症治疗。

  一.溃结的药物治疗

  1.柳氮磺胺吡啶(SASP)类 SASP治疗溃结已多年,口服4~6g/日,64%~77%患者疗效良药苦口好,症状缓解后以2g/日维持,至少1年,89%的患者可保持无症状。SASP用量大时疗效提高,但副作用亦增加。SASP到结肠后被肠内细菌偶氮还原酶裂解为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前者为有效治疗部分,后者为引起副作用因素。若仅服5-ASA因被上消化道吸收,无足量药物到达结肠,而难生疗效。近年研制了5-ASA口服新剂型如潘他沙(Pentase)、 Ascol、奥柳氮(Olsalazine)、 Poly-5-ASA、Balsalazide等,由于不含磺胺吡啶,副作用降低。近年不少学者注意到局部给药能减少副作用,如应用SASP或5-ASA肛栓或灌肠剂,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并维持时间较久,使疗效提高。尚有报告局部用药与全身治疗,有协同作用,可减少SASP口服量。其治疗机制与抑制白叁烯、前列腺素等的产生,亦可抑制自由基等有反应,尚有皮疹、粒细胞减少、肝肾损害及胰腺炎等,其发生率与用量成正相关。

  2.4-氨基水杨酸(4-ASA) 又称PAS,系一抗结核药,以2g溶于100ml水中,每日保留灌肠1次,治疗8周有效率达83%。Ginsberg等报道4-ASA每日分次口服4g,经12周治疗,55%患者疗效良好。4-ASA对溃结治疗的机制尚不明。

  3.肾上腺皮质激素 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稳定细胞及溶解体膜,调节免疫功能,减少巨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进入炎症区。能阻滞白叁烯、前列腺素、血栓素等形成,降低炎症反应,而使溃结临床症状迅速改善。一般活动性溃结口服的松40~60mg/日;病情重口服疗效不佳者,可静脉滴注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300mg/日,或以琥珀酸氢化考的松100mg加入100ml液体中直肠滴注,优于保留灌肠。

  糖皮质激素长期应用,易生副作用,故待症状好转后应渐减量,经2~3个月停药,对溃结缓解率约为55.7%~88.2%,长期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并不能防止复发。近年一些新型皮质激素如丁地去炎松(Budesonide)、巯氢考的松(Tixocorto pivalate)等,无全身副作用,灌肠治疗溃结,疗效优于其他皮质激素。有人用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 Propionate)系一口服后全身生物利用度低的含氟皮质类固醇,具有不易被吸收,大部到达结肠的特点,以每次5mg每日4次口服,共4周,其疗效因用量小较泼尼松稍差,如提高用量疗效亦提高,但很少有副作用。尚有糖皮质激素泡沫剂(Foam),小剂量直肠注入与大剂量氢化考的松保留灌肠疗效相等,较灌肠方便。

  4.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 当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佳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时,可选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6-MP等;近年应用氨甲喋呤、环孢素-A(Cyclosporin-A)10mg/kg,有时获良好疗效,但这类药均有一定副作用应慎用。亦有报道应用青霉胺、左旋咪唑、干扰素、7S-γ球蛋白等,有一定疗效。

  5.鱼油(Fish oil)为白叁烯合成抑制剂,口服鱼油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性溃结,可获临床改善。有报道在用糖皮质激素、SASP治疗的同时,辅以口服鱼油5.4g/日,可提高疗效。

  6.灭滴灵 可抑制肠内厌氧菌、减轻溃结症状。另外,灭滴灵有影响白细胞趋化性及某些免疫抑制作用,对溃结有一定疗效。但用量大、用时较久,易生胃肠反应。

  7.色甘酸二钠 能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慢反应物质等介质释放,减轻抗原-抗体反应对肠壁损伤。200mg/次,每日3次餐前服;或600mg保留灌肠,有报道与强的松 20mg疗效相似。

  8.抗感染药 对有并发感染者,应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但不宜作为常规用药,以免改变患者对SASP的疗效和反应。

  9.其他药物 ①可乐定(Clonidine)有抑制肾素及一些神经介质释放作用,口服0.15~0.225mg/次,每日3次,对溃结有疗效。②钙通道阻滞剂如异搏定、硝苯吡啶,具有止泻、止痛和抑制分泌等作用。桂利嗪50mg,每日口服4次,亦有较好疗效。③甲氰咪胍、雷尼替丁等H2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肠壁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减少溃结便次等症状。④氯喹可能减慢抗原反应,促使肠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可使溃结症减轻。此外,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5-脂氧合酶抑制剂Zileuton(A-64077)、酮替芬(Ketotifen)等,均可使溃结症状缓解。

  二.中医治疗

  溃结石在中医应属于“泄泻”、“肠”、“休息痢”等范畴。其治则为中医辩证和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整体观念”为指导。因此,治宜攻补兼施,祛邪为主,兼顾培土扶正。以健运脾胃,利湿热为主。祛邪应清热消炎,可选用黄连、黄芩、白头翁、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等;扶正健脾、利湿,可选用党参、黄芪、茯苓、山药、扁豆、苡仁、白术等。再 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有报道参苓白术散合连理汤加减、白头翁合霍朴夏苓汤加减或痛泻要方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溃结,均取得较好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 ①湿热实证者以黄芩15g、10g黄连、秦皮10g、白皮翁30g、白芍15g、白芨15g、石榴皮15g。②脾虚夹温证者以黄芪30g、黄连10g、黄芩10g、马齿苋30g、白芨10g、苍术50g、五倍子5g。上二方均为水煎50 ~100ml,待冷,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次,半个月为1疗程。亦有用锡类散、黄连素、苦参、云南白药,保留灌肠者。

  亦有用中成药如结肠宁、补脾益肠丸、结肠炎丸等与西药配合治疗溃结,取得良好效果。

  叁.手术治疗

  当并发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脓肿与瘘管形成、顽固性全结肠炎、内科治疗无效或有癌变者,应行手术治疗。

  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仅留疤痕,随访1年或以上未见复发。

  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仅遗留轻度炎症,或近期治愈后于1年内复发。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有复发。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分型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多采用内服药与灌畅相结合:

  (1)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泻。

  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白芍18克,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木通、棕榈炭、川芎、红花各9克,罂粟壳6克,生白芍12克,土茯苓15克。

  加减:热盛加银花、败酱草;湿重加厚朴、米仁、茯苓;腹痛剧烈重用芍药。

  灌肠方:白头翁、白花蛇舌草、救必应各30克,川连、赤芍、白芍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2次。灌肠方,将上方加水煎至200毫升,每天睡前保留灌肠。腹泻重,灌肠后难保留者,可于药液中加藕粉15克,调成糊状再灌,12~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内服灌肠结合治疗30例,结果基本缓解25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单服中药23例,基本缓解3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5.2%。表明内服药与灌肠相结合治疗较之单服中药疗效为佳。

  常用成方:内服方可选葛 芩连合白头翁汤、芍药汤等;灌服方可用锡类散、黄连粉、云南白药等。

  (2)气滞血瘀

  治法:利气活血,和营止泻。

  处方:内服方:桃仁9克,小茴香6克,干姜6克,延胡6克,五灵脂10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川芎6克,肉桂4克,蒲黄10克,黄芪20克。

  灌肠方:赤芍、丹参、益母草各30克,川芎、牛膝、姜黄各20克,乳香、没药、桃仁、三七各15克。

  用法:内服药每日1剂,水煎服2次;灌肠剂,水煎至100~150毫升。睡前灌肠,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8例,其中13例采取内服外用相结合,临床痊愈5例,基本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100%;35例仅用灌肠方,临床痊愈和基本缓解15例,部分缓解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4%。

  常用成方:少腹逐瘀汤等。

  (3)脾气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固涩止泻。

  处方:内服方:黄芪、党参、白术各15克,延胡12克,炒白芍、木香各9克,赤石脂18克(包煎),茅莓3克,土炒当归6克,儿茶3克(冲服),炙甘草6克。

  加减:腹胀纳差加砂仨、厚朴花;畏寒肢冷加干萋、肉桂;便血明显加地榆炭;兼夹湿热加黄连、白头翁、白花蛇舌草。

  灌肠方:白头翁30克,黄柏15克,党参30克,黄芪20克,地榆炭20克,白芨15克,青黛20克。

  加减:脓血明显加朱砂30克。

  用法:内服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灌肠方加水至2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1次,每次50毫升,保留灌肠,15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治疗脾虚型患者311例(包括部分血瘀型患者),临床痊愈130例,基本缓解112例,部分缓解5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6.1%。

  常用成方:连理汤、四君子汤合四神丸等。

  6治疗方法

  1、生物修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生物修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修复过程大约需要2周至半年。但因为每个人病情轻重程度及个人体质不同,恢复时间略有差异。

  2、治疗的时间

  治疗后的2~4周,患者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腹泻、腹痛、粘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逐渐缓解。3~6个月后,受损的结肠粘膜细胞得到再生,对结肠的糜烂、溃疡等可起到修复作用,肠道组织功能逐渐恢复,患者的症状得到全面改善。

  3、生物修复疗法的效果

  生物修复因子在病变受损的肠粘膜内,在机体的调控下修复损伤的粘膜上皮,抑制病变细胞在体内蔓延,能够恢复细胞及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从整体上综合改善人体机能,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4、安全有效:

  生物修复因子在肠环境中能够修复损伤的粘膜上皮,重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全面改善患者体征,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3、不复发

  生物修复因子能够激活免疫调节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平衡,避免复发;

  4、无副作用、风险小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的生物修复因子取材于自身,因而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存在排异,不存在伦理问题。

  5、治疗费用低

  采用生物修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费用较低,一般收入家庭均能承受。

  6、创伤小、无痛苦

  生物修复疗法采用得是介入微创手段,创口只有3-5毫米,治疗过程无痛苦。身体条件教好者,做完后观察数日即可出院。

  7优势

  1、效果明显

  经生物修复治疗2-4周后,大部分患者均出现食欲增进、腹胀减轻、体力恢复、并发症减少等改善情况,随着治疗的深入,受损的结肠粘膜细胞得到有效再生,结肠的糜烂、溃疡等得到改善、修复,肠道组织功能逐渐恢复,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2. 安全有效:生物修复因子在肠环境中能够修复损伤的粘膜上皮,重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全面改善患者体征,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3.不复发:生物修复因子能够激活免疫调节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平衡,避免复发;

  4.无副作用、风险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使用的生物修复因子取材于自身,因而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存在排异,不存在伦理问题。

  5.治疗费用低。采用生物修复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费用较低,一般收入家庭均能承受。

  6.创伤小、无痛苦,生物修复疗法采用得是介入微创手段,创口只有3-5毫米,治疗过程无痛苦。身体条件教好者,做完后观察数日即可出院。

  8专方治疗

  (1)结肠片

  组成:分二方,基本方:六神丸、锡类散各1.5克,血竭、三七各4克,大黄3克,云南白药、青黛各6克,旱莲草10克。

  加减:I号方加山药30克,罂粟壳9克;Ⅱ号方加白芍60克,大黄15克。

  用法:先将六神丸、锡类散、血竭、三七、青黛分别研细、合匀备用。余八味药,去杂质晒干,研细过80目筛。按I、Ⅱ号方的药物组成混匀,各按比例加人淀粉,制成颗粒烤干,再分别加上药合匀,压片(每片重0.35克),制成肠溶糖衣片。以腹泻为主服I号,大便干结为主服Ⅱ号方,每日3次,每次6~8片。100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临床痊愈20例,基本缓解14例,部分缓解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2)健脾敛溃散

  组成:党参、焦白术、生黄芪各150克,煅石膏、白及、白芍各300克,川黄连、血竭、甘草各60克,炮姜、枳壳各50克,石榴皮、乌梅各200克。

  加减:血便加参三七、地榆炭;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

  用法:乌梅放在瓦片上用火烘干至焦黄(切勿变焦黑)。生石膏放在电炉上直接火煅,其余药物用烘箱或文火烘干,诸药研粉,过80~100目筛,装瓶备用。可于饭前半小时,用热水调成糊状吞服,每次40克,每日3次。服后可饮几口稀粥汤,勿饮开水。30日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4例,临床痊愈51例,基本缓解11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6%。

  (3)溃结合剂

  组成:I号方:生黄芪30克,川黄连10克,罂粟壳、补骨脂、五倍子、地榆各15克。Ⅱ号方:生黄芪30~60克,血竭10克,大黄6~10克,黄连1O克,紫草 15克。

  用法:I号方口服,用开水煎煮20分钟,每日1剂,每服200~300毫升,1日3次。Ⅱ号方灌肠,浓煎成50O毫升,为提高疗效,可加普鲁卡因0.25~0.5克,再加等量的青黛和白芨粉,调成稀糊状,保留灌肠。可于每晚用导尿管接注射器将药液推注入肠内。

  疗效:用上法治疗118例,临床痊愈及基本缓解107例,部分缓解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2%。

  (4)消溃疡灌肠方

  组成:I号方:朱砂莲15克,蜈蚣七15克,二色补血草30克,小蓟草30克,炒地榆30克,白芨15克,索骨丹15克,铁苋菜30克。Ⅱ号方:朱砂莲15克,蜈蚣七15克,白芨12克,千里光30克,虎杖30克,甘草15克,黄柏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炒苡仁30克,败酱草30克。

  用法:I号方用于清热解毒,有脓血便者;Ⅱ号方以燥湿解毒为主,用于粘液便者。加水浓煎成200毫升,每次用75~100毫升,保留灌肠,3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疗效:共治疗431例,临床痊愈266例,基本缓解及部分缓解141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94.4%。对其中117例作2~4年随访,62例复发,复发率53%,但症状均较前轻。

  (5)锡类散合剂(外用)

  组成:锡类散、云南白药、生肌散(或冰硼散1/2袋)各1克,0.25~1%普鲁卡因20毫升。

  用法:上药混合后加温开水或生理盐水120毫升,充分溶解后保留灌肠。灌肠时令患者向左侧卧,取头低足高位,灌入后静卧10分钟,然后转平卧、右侧卧位各10分钟,10~20次为一疗程。并可 据症情,按前述辨证方口服药物。

  疗效:以本方灌肠治疗为主,口服药为辅,共治疗138例,临床痊愈71例,基本缓解40例,部分缓解2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8%。

  (6)肠炎散(外用)

  组成:I号方:珍珠9克,牛黄6克,红参6克,冰片12克,琥珀3克,五倍子12克,儿茶10克,共研为粉。Ⅱ号方:珍珠6克,牛黄6克,白参6克,冰片12克,琥珀3克,血竭12克,儿茶10克,共研为粉。

  用法:Ⅰ号方用于结肠粘膜溃疡、糜烂,泄泻次数频多或体质较弱者;Ⅱ号方适用于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大便不爽或里急后重较按  显著者。每次取药粉2克,加温开水50毫升,调匀,温度控制在37℃~38℃左右,保留灌肠,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0例,临床痊愈122例,基本缓解67例,部分缓解10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7%。

  (7)明黄合剂(外用)

  组成:明矾、苦参、槐花各15克,大黄10克,黄连30克,地榆10克,白芨10克。

  用法:上药浓煎成250毫升。溃疡性直肠炎,每次50~80毫升保留灌肠。患者取膝胸卧位,用注人器经肛门注入。溃疡性高位结肠或乙状结肠病变,每次100~125毫升,用导尿管置入直肠内,深度依病损范围而定,然后注入药液。灌肠液的温度保持在36℃~37℃左右。注药前先洗肠,注药后臀部垫高俯卧至少半小时,早晚各1次,每7~10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453例,临床痊愈272例,基本缓解98例,部分缓解7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8%。

  老中医经验

  张海峰医案

  刘××,男,31岁。反复发作脓性便已5年。患者每天腹泻3~5次,肠鸣,左下腹部疼痛,痛则欲便,为脓性便,夹有大量白色粘液,便后痛减。近年症状加重,性情急躁易怒,消瘦纳差,四肢怠倦乏力,嗜睡。脉细弦,舌质淡红,苔薄白腻。用抑木扶土佐清湿浊法,以痛泻要方加味。

  处方:炒白芍20克,焦白术10克,广陈皮6克,北防风10克,潞党参20克,西砂仁10克(后下),六月霜30克。

  本方加减连服30余剂,白粘液脓便消失,腹痛腹泻、肠鸣消除,体重增加,精神好转,后改用参苓白术散善后,随访4年未见复发。

  按: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张老多以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之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多肠壁溃疡化脓的特点,立法选方应特别重视大便中出现的红白脓便,张老认为这是本病外在表现的重要体征,因此常在主方中加六月霜、地锦、铁笕、黄连等药物。以白粘液脓便为主者,系湿浊偏重,可重用六月霜30~60克;如出现红赤粘液便者,为热邪偏重,常加铁笕15~30克,地锦草15~30克,黄连3~10克。如红白粘液脓便兼夹,则可数药合用。待红、白粘液脓便消失,症状缓解,即宜改用调理脾胃法,常选用参苓白术散善后。一般需服数十剂方可见效。

  9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10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至肠壁张力低下,呈阶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变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鸦片类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结肠袋消失等。易并发肠穿孔。病死率高。  2、肠穿孔  发生率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3、大出血  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输血治疗者,其发生率为1.1%~4.0%.除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并发率为9.7%~39%.常称这种息肉为假性息肉。有人其此分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样息肉型。息肉好发部位在直肠,也有人认为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最多,向上依次减少。其结局可随炎症的痊愈而消失,随溃疡的形成而破坏,长期存留或癌变。癌变主要是来自腺癌息肉型。  5、癌变  发生率报道不一,有研究认为比无结肠炎者高多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6、小肠炎  并发小肠炎的病变主要在回肠远端,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痛,水样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进度加速。  7、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并发症  常见者有:①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关节炎率为11.5%左右,其特点是多在肠炎病变严重阶段并发。以大关节受累较多见,且常为单个关节病变。关节肿胀、滑膜积液,而骨关节无损害。无风湿病血清学方面的改变。且常与眼部及皮肤特异性并发症同时存在。②皮肤黏膜病变:结节性红斑为多见,发生率为4.7%~6.2%.其他如多发性脓肿、局限性脓肿、脓疱性坏疽、多形红斑等。口腔黏膜顽固性溃疡亦不少见,有时为鹅口疮,治疗效果不佳。③眼部病变:有虹膜炎、虹膜睫状体、葡萄膜炎、角膜溃疡等。以前者最多,发病率约5%~10%.   8、其他并发症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健康专栏 >>

5456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