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俗称“口疮”、“蹄黄”。它是由于偶蹄动物感染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人对口蹄疫有易感性,感染口蹄疫的症状为口腔黏膜和乳房皮肤等部位出现水疱。

  口蹄疫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是偶蹄类动物。黄牛是家畜中最容易感染口蹄疫的动物,牦牛、水牛和猪次之,绵羊和山羊也会感染口蹄疫。野生动物如野牛、驼羊、大象等也会感染口蹄疫,并且传播速度很快。

  人主要通过接触牛、猪、羊等家畜感染口蹄疫。患口蹄疫的家畜的水疱、唾液、粪便、乳汁中都含有大量口蹄疫病毒,人感染口蹄疫就是因为接触到这些感染源。口蹄疫病毒一般通过消化道感染,也会通过受创伤的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也是其中的途径之一。患上口蹄疫的人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甚至还能造成地方性流行。

  口蹄疫的潜伏期由1-7天不等,发病后人的体温会升到39℃以上,会有头痛、呕吐和精神萎靡等症状。发病2天后,患者会感到口干舌燥,唇部和口腔出现水疱,面色发红,随后四肢也会出现水泡。水疱破裂之后会结痂,愈合后不会留疤。少数患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口蹄疫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预防人感染口蹄疫要注意加强对牲畜的检疫,避免感染口蹄疫的家畜流入。在口蹄疫常发生区域工作的人要做要防疫接种,及早预防。在口蹄疫疫区要封锁人畜及物品的流动,做好隔离措施。及时捕杀患口蹄疫的牲畜,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严格彻底的消毒工作。要注意个人卫生,保证饮食来源安全卫生,接触家畜时要加强个人防护,发现口蹄疫牲畜时要注意小心处理。

  口蹄疫患者可以服用抗病毒类的药物,口蹄疫对健康危害不大,患者要放松心情,积极治疗。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健康专栏 >>

5456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