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于低体重早产儿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早产儿出生时视网膜发育仍不完善。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视网膜形成新生血管,这种新生血管易向玻璃体内增殖,并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如果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导致永久失明。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分为五期,第一、第二期视网膜与正常新生儿视网膜相比会有些异常,不过这时候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新生血管,不需要治疗。大部分新生儿病情会自动痊愈,但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因为仍有部分新生儿病情会自动发展到第三期。第三期,病儿视网膜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增殖,这时可以用冷凝或视网膜光凝的方法来治疗,大部分病儿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并好转。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新生血管继续增殖,会牵拉视网膜,使局部视网膜发生脱离,并最终导致全视网膜脱离,这就是第四期和第五期的改变。如果孩子的两只眼睛都已发生了全视网膜脱离,治愈的希望微乎其微。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及防治:目前一致认为,胎龄和胎儿出生时的体重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影响因素,胎龄越小,出生时体重越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在孕34周以下,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出生后有吸氧史的新生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为60%,孕期更短或出生体重更低者,发生率可达66%--82%。其次,不合理吸氧,多胎妊娠,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高血压或服用一些药物及胎儿发生过宫内感染,宫内窘迫等,都有可能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危险。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重点在于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这不但需要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家长重视并定期带孩子检查眼睛,定期追踪观察,及时干预治疗,对孩子今后的视觉发育至关重要。
一般建议胎龄小于32周,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在生后4周开始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既非先天性,也非遗传性疾病,它是因早产或产后吸氧而致病,如发现早,治愈率很高。家长应该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39疾病百科官方微信获取,关注有惊喜哦!
5456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