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残伤行为详述

  根据国际精神医学界,自残行为大致归纳为七种动机:

  一、调节情绪

  这是自残者最常想达到的一种效果。当个人有太多负面情绪,包括对外界愤怒、强烈的焦虑或挫折感,就可能把自残当成应对压力的方式。特别是求学的青少年和儿童,因表达、处理情绪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常用自残行为来减轻负面情绪,家长和教师应多注意。

  二、自我惩罚

  对自己较无自信,或容易自责的人,会用自残来表达对自己的愤怒,以及惩罚自己的不是之处。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过度要求与批评,可能会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个过度严苛,让孩子变得自卑,未来遭遇挫折或表现达不到父母要求时,容易用自残来惩罚自己。

  三、影响人际

  自残者身边不乏有关切他的家人、朋友或教师,但自残者每每让关切者感到疲累、挫败,甚至让人不想理会,因为他惯以自残行为操弄他人或吸引关心,甚至控制身边重要的人。

  四、标榜独立

  当对方要自己做不想做的事,例如亲密伴侣要求分手、老板要炒自己鱿鱼,这时出现的自残行为是为了表达独立自主,显示只有自己能掌控自己,对方是不可能控制他的。

  五、抵抗解离

  解离状态(dissociation),是当人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时,会让自己变得麻木,希望能忽视痛苦。但麻木也让人失去活着的感觉,因此借着自残,让自己感觉痛楚,重新取得活着的感觉。

  自残者心理有困扰

  六、抵抗自杀

  这项功能乍听吊诡,其实也合理。当负面情绪累积到一个程度,自残者可能考虑自杀;在尝试自杀前,如果以自残来减轻某部分负面情绪,就可能远离自杀。因此,自残或许是自杀的保护因子,提醒自己或他人,的确有心理困扰,必须积极面对与处理。

  七、追求刺激

  人体受伤时,脑部同时分泌“脑内啡”(endorphin),让人产生欣快的感觉,将痛苦驱除。有时候,自残也会引发像坐云霄飞车或高空弹跳的快感。青少年集体公开割腕,常常是用这种自残行为,一同追求快感,并借以建立同侪认同。

  伤害身体会痛,但自残者常认为:“伤口一点都不痛,心比较痛。”这里的“心”,可能就是上述七种心理原因之一。

  面对自残者,其家人和亲友应将眼光从不痛的伤口,转移到会痛的心,找机会倾听自残者描述他们所面对的困境,支持他的情感与想法,陪伴他们用正向的方式解决问题。许多自残者也同时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等,如果自残者或关怀者遇到困难,应找专人协助。

自我残伤行为就诊指南

自我残伤行为就诊指南针对自我残伤行为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自我残伤行为挂什么科室的号?自我残伤行为可能患上什么疾病?与自我残伤行为容易混淆的症状?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等等。自我残伤行为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自我残伤行为患者就医,解决自我残伤行为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病科、心理咨询
可能疾病
1、 抑郁症,可能伴随情绪低落、焦虑、躁郁样等症状,应去精神病科或心理咨询就诊。
2、 小儿莱施-尼汉综合征,可能伴随攻击行为、营养障碍、双侧手足徐动等症状,应去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相关检查
1、颅脑CT,颅脑CT检查能清楚的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2、颅脑超声检查,颅脑超声检查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病因分类有辅助作用。

自我残伤行为常见检查

自我残伤行为可能疾病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 自我残伤行为起因
  • 自我残伤行为详述
  • 自我残伤行为常见检查
  • 自我残伤行为就诊指南
  • 自我残伤行为可能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