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状肌症候群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的病理病因,梨状肌症候群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相似,实际上,亦可将其视为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的原因之一。本病早期的病理改变,多系局部外伤后(以极度外展外旋的急性扭伤为多见,次为突然由蹲位站起时)的创伤性反应,轻者表现为梨状肌肌纤维的水肿、渗出和毛细血管扩张,重者梨状肌可出现痉挛、出血和肿胀。如损伤轻微,或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一般可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如损伤过重,或是反复多次损伤。再加之其他致病因素,如寒冷、潮湿等,则使此病理过程持续发展,形成慢性过程,并出现一系列继发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

  真正因梨状肌本身肥厚或瘢痕组织压迫坐骨神经干者少见,多系因挛缩的梨状肌构成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以至坐骨神经等被嵌于此狭窄出口之中而引起症状。其发病机制实质上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相一致,因此亦出现相似的继发性改变,包括局部静脉怒张、动脉壁增厚及其他所见。

梨状肌症候群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1.腰椎椎管狭窄症 具有间歇性跛行,有主诉多而体征少、腰椎后伸受限及压痛三大特点,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无明显压痛。

  2.腰椎间盘脱出症 有典型的下肢放射痛,但属神经根性痛,其所引起的症状不同于坐骨神经干性痛症状,且腰部症状较明显。对个别难以鉴别者,可进一步做组织液压测定或脊髓造影。

  3.腰椎椎管内肿瘤 持续性疼痛,尤以夜间为剧,并有与受压神经根相应的症状与体征,且发病早期往往出现膀胱直肠症状。对个别难以鉴别者,可行MRI、CT检查,或选用副作用较小的造影剂如碘海醇(omnipaque)、甲泛葡胺(amipaque)或氧气等行脊髓造影检查。

  4.盆腔疾患 以女性多见。盆腔疾患所引起的骶丛神经受压,除了坐骨神经受刺激并出现症状与体征外,臀上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及阴部内神经等也可同时被波及。因此,症状更广泛,与骶丛神经分布相一致,一般不难区别。

  5.其他 尚应与风湿症、局部肌纤维组织炎、髋部伤患、癔症和局部肿瘤等区别。尤其是肿瘤,易因X线片显示佳而贻误诊断。因此,对疑诊者,应于清洁灌肠后摄片,以除外病变。

梨状肌症候群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症状,尤其是梨状肌症候群的早期症状,梨状肌症候群有什么表现?得了梨状肌症候群会怎样?

  一、症状

  1.坐骨神经受损症状 主要表现为干性受累的特征,即沿坐骨神经的放射痛及其所支配区的运动(股后、小腿前后以及足部诸肌群)、感觉(小腿外侧、足底和足前部)和反射(跟腱反射和跖反射)障碍等。病程较长者,可出现小腿肌萎缩甚至足下垂等症状。

  2.压痛点 以坐骨神经盆腔出口部体表投影位置压痛最剧(环跳处),且沿神经干走行向下放射。此外,尚可发现约半数病例于胫点或腓点处有压痛现象。梨状肌症候群时,其压痛点略高于前者1~2cm。

  3.下肢旋转试验 肢体内旋使梨状肌及上孖肌、闭孔内肌和下孖肌等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加重出口处狭窄,可诱发坐骨神经症状。除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外,还有小腿外侧达足底部麻木感。但单纯梨状肌症候群者,则为外旋时诱发症状,此主要由于当挛缩、瘢痕化的梨状肌收缩,下肢外旋时,促使出口处狭窄之故。

  4.直腿抬高试验 一般均为阳性,其疼痛程度介于根性痛和丛性痛之间。此试验并非特异性的。

  5.组织液压测定 约超过正常值(1.33kPa,10mmHg)的1倍以上,高于正常值50%即属异常。这一测定主要用于某些诊断困难者。

  二、诊断

  1.病史 约半数以上病例既往有重手法推拿史或外伤风寒史。

  2.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坐骨神经干性痛,压痛点位于坐骨神经出口处,而非椎旁。屈颈试验阳性,下肢旋转试验90%以上为阳性。

  3.X线平片 多无阳性所见。

  4.组织液压测定 坐骨神经出口周围压力测试高于健侧的50%以上即有诊断意义。

  5.其他 可酌情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测试。

梨状肌症候群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有哪些并发病症,梨状肌症候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病程较长者,可并发足下垂。

梨状肌症候群就诊

梨状肌症候群就诊指南针对梨状肌症候群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梨状肌症候群挂什么科室的号?梨状肌症候群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梨状肌症候群要做哪些检查?梨状肌症候群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梨状肌症候群就诊指南旨在方便梨状肌症候群患者就医,解决梨状肌症候群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 常见问诊内容:

  • 建议就诊科室: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诊断标准: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 重点检查项目:

梨状肌症候群检查

向您详细介梨状肌症候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梨状肌症候群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肌电图

  必要时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测试。

梨状肌症候群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的治疗方法,治疗梨状肌症候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梨状肌症候群应该吃什么药。

梨状肌症候群一般治疗

  一、治疗

  1.治疗原则 应选择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方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①消除致病因素:诸如长期坐位,腰骶部受寒、受潮,重手法推拿和臀部外伤等均应避免。

  ②防治组织粘连:用胎盘组织液2ml,1次/d,30次为一疗程,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α-糜蛋白酶作用较强,但有致出血倾向,使用时应注意,一般每次5mg,加等渗氯化钠注射液5ml,肌注,每隔4~5天1次。

  ③补充神经滋养剂:主要为维生素B1、B6、B12等。

  ④其他:如理疗、中草药外敷、复方丹参注射液等。对急性发作者,除绝对卧床休息外,可口服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25mg,3次/d,3~5天)等利尿药物,以消除局部水肿。约半数以上病例可奏效。

  (2)手术疗法:对上述疗法无效或症状较严重需早日施术者,可行梨状肌切断(除)术。

  2.梨状肌切断(除)术

  (1)病例选择:

  ①诊断明确、经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

  ②不能除外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者亦可手术,并在术中加以确诊。

  ③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相似,应除外椎管内、盆腔及邻近组织的病变(包括肿瘤)。

  (2)麻醉与体位:以硬膜外麻醉或蛛网下腔阻滞为宜,俯卧位,患侧垫高。

  (3)术式:基本操作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类同,惟注意以下几点。

  ①切口:与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基本相似,一般8~10cm即可。

  ②显露坐骨神经:如局部无粘连现象,则勿需将其松解、游离,以防引起误伤。

  ③探查梨状肌:正常状态的梨状肌外观呈鲜红色,肌纤维及其筋膜清晰可见,触之感弹力样柔软,针刺之,肌纤维收缩正常。如该肌出现病变,则以肌组织纤维化为多见,部分或大部梨状肌被瘢痕组织所取代,其表面失去光泽,呈苍白色挛缩状,并对其后方的坐骨神经构成压迫。触之,为弹力样硬或呈条索状,针刺之,其收缩力较差。可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盆腔出口处粘连性病变。

  ④切断或切除病变的梨状肌:先用神经拉钩将坐骨神经牵开,将病变的梨状肌于瘢痕化处切除以消除对坐骨神经的嵌压,之后再将已纤维化的梨状肌逐段切除。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止血,切勿伤及其上、下方的臀上及臀下血管与神经,亦勿伤及坐骨神经及其滋养血管。对伴有出口狭窄及其他病变者,应按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方法处理。对梨状肌异常型者,则需视肌束与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两者的关系不同而剪断或切除相应的肌束。

  ⑤闭合切口:术毕,以冰盐水反复冲洗局部,而后依序缝合诸层。为减少局部粘连,坐骨神经周围切勿放置吸收性明胶海绵,臀大肌缝合亦勿过密,一般2~3针可。

  (4)术后:术后次日可开始下肢活动及抬举训练,拆线后逐渐开始正常活动。为防止再粘连形成,可辅以药物疗法,并清除诱发因素。

  二、预后

  经治疗后,预后良好。

梨状肌症候群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梨状肌症候群应该如何护理,梨状肌症候群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梨状肌症候群一般护理

  一、护理

  1、减轻腰部负荷,避免过度劳累,尽量不要弯腰提重物,如捡拾地上的物品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动作要缓。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要注意持之以恒。

  2、禁烟酒,忌食肥甘厚味,苦寒生冷食品,多食滋补肝肾的食物如动物肝、肾,羊肉、大枣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多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

梨状肌症候群饮食

饮食适宜:1.宜吃具有营养神经维生素B1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鲤鱼 鲤鱼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促进肌肉萎缩的修复。 每日200g左右为宜。
牛奶 蛋白质含量高,且属于优质蛋白,脂肪含量低,含有充足的钙质,有利于肌肉力量的修复。 500毫升每天即可。
黄瓜 维生素B含量丰富,特别是维生素B1,具有很强的营养神经作用。 每日100g左右为宜。
饮食禁忌:1.忌吃热燥性食物;2.忌吃滋腻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羊肉 羊肉性温热,容易上火,且很燥热,不利于肌肉组织的修复。 避免食用。
鲶鱼 鲶鱼是食肉鱼类,鱼肉比较油腻,虽然脂肪酸含量高,但是也不宜本病使用。 尽量避免。

梨状肌症候群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梨状肌损伤、梨状孔狭窄综合征、坐骨神经出口综合征 梨状肌症候群病因 梨状肌症候群鉴别 梨状肌症候群症状 梨状肌症候群并发症 梨状肌症候群就诊 梨状肌症候群检查 梨状肌症候群治疗 梨状肌症候群护理 梨状肌症候群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