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病因,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因颈动脉的阻塞或狭窄导致眼动脉长期灌注不足而引起眼底的病变。
二、发病机制
发病的机制尚有争论,有以下几种看法:
①微栓子移动:从颈内动脉粥样溃疡斑块脱落的微栓子进入视网膜较大的动脉内,并可见其流动,当移动至末梢时视力和视野恢复。
②血管痉挛:不容易发现,检查眼底视网膜和血管常为正常。
③血流动力不足:由于颈动脉狭窄或阻塞,血流动力不够,致使视网膜动脉压降低,轻压眼球视网膜动脉即无血流,如低于眼压则动脉塌陷而无血柱,血流停止,用视网膜血管血压计测不出视网膜动脉压。血流动力不足的原因除全身血压改变外,可由于血栓远端动脉痉挛,或粥样斑块上又形成临时的血栓,或粥样斑下出血使粥样斑隆起,造成血管进一步狭窄,以致血流不足。一过性黑矇患者可伴有脑部症状,有报告占2/3,其中伴有暂时脑缺血者占26%,同时伴有卒中者占37%。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鉴别诊断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应与以下眼底病鉴别:
1.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多为双眼,眼底出血和微血管瘤多侵犯后极部,且有血糖升高。颈动脉阻塞所致者多为单眼,病变常在中周部。
2.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非缺血型早期眼底病变相似,但静脉阻塞者无动脉压降低,也没有颈动脉搏动降低和杂音等,且眼底出血会逐渐加多。
3.无脉症眼底病变
无脉症也可产生低压性视网膜病变,但症状更典型且多为双眼,并有桡动脉搏动消失可以鉴别。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症状,尤其是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有什么表现?得了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会怎样?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症状诊断
一、症状
根据颈动脉阻塞或狭窄,为单侧或双侧以及阻塞的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一过性黑矇(amaurosis fugax)
许多眼病均可产生一过性黑矇,但这是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最常见的症状。Hollenhorst报告124例中有50人次发作,报道其发病率占颈动脉阻塞的30%~40%,甚至有报告一过性黑矇患者经检查全部有颈动脉阻塞和狭窄。其临床特点是突然无痛性单眼视力丧失。开始如一黑色纱幕遮住眼前,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突然全盲,持续数秒或1min左右,也有长达数分钟者,通常发作后视力恢复正常。发作的频率,开始每月1~2次,以后发作频繁,可每天10~20次。
2.低灌注视网膜病变
又称低压性视网膜病变(hypotensive retinopathy)。为眼动脉长期慢性灌注不足,致视网膜动脉压长期降低产生的视网膜病变,其发病率占颈动脉阻塞或狭窄的5%~12%。视力初期轻度下降,晚期或有并发症者视力明显下降。视野可出现同侧偏盲。ERG检查b波降低。眼底检查:初期视盘正常,晚期由于供血不足,视神经萎缩,视盘色苍白。黄斑正常或中心光反射消失,严重病例由于缺氧导致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使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增厚。视网膜动脉初期正常或稍扩张,晚期变细。视网膜中心动脉压降低,用手指轻压眼球可见动脉内血流完全消失。测量双眼中心动脉压,患眼可比健眼低25%~50%。静脉迂曲扩张,颜色变暗,严重者静脉血柱呈节段状,可见红细胞在血管内流动。毛细血管扩张形成微血管瘤,后极部视网膜有棉絮状斑、圆点状出血和火焰状出血。严重病例由于缺氧导致黄斑周围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而形成黄斑部视网膜水肿增厚。严重缺血者,晚期视盘或视网膜可有新生血管形成。
3.眼缺血综合征
任何原因影响了眼的血液循环,均可引起眼缺血综合征,包括眼前节缺血和眼后节缺血。眼后节缺血产生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脉络膜病变等。眼前部缺血称为前节缺血综合征(anterior segment ischemic syndrome)。造成眼缺血综合征的原因有:血管病变侵犯主动脉、颈动脉或眼动脉导致血管阻塞;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过度电凝损伤了睫状血管,特别是睫状后长动脉受损;或视网膜脱离、眼外肌手术切断了3条以上直肌影响了眼球的血供;或眶内病变影响了眼的血液循环。由颈动脉阻塞或狭窄所引起的眼缺血综合征,通常伴有双侧颈动脉病。缺血综合征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病,但常一轻一重。根据缺血的程度,症状可为逐渐的或骤发的。这一综合征除有眼底改变外,尚有眼前节缺血的体征,如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上皮和实质水肿,可形成大泡和角膜糜烂。虹膜睫状体产生缺血性葡萄膜炎,前房有细胞浮游,闪光阳性。虹膜局限性坏死致瞳孔变形。由于分泌的房水成分受影响可导致晶状体混浊。长期慢性缺血可引起眼底、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发生周边前粘连,使房角关闭,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后常导致眼球萎缩。
颈动脉阻塞或狭窄的患者除有上述眼底和眼前节的症状外,尚可有其他眼部症状,如眼和眼眶疼痛,眼球前突,或产生Horner综合征时的上睑下垂和瞳孔缩小等。全身症状可有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在72%的患者可听到颈动脉杂音。并可出现脑部症状,如阵发性头晕,反复发作性对侧偏瘫,感觉功能降低,暂时语言障碍,脑血管异外或产生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精神症状。这些患者常同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或血黏度增高和血脂增高等。
二、诊断
根据病史、眼部检查和颈动脉检查,如一过性黑矇、低压性视网膜病变、对侧偏瘫、颈动脉搏动减弱和听诊杂音等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高度颈动脉狭窄杂音明显,完全阻塞则杂音消失。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有哪些并发病症,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并发症
视神经萎缩、角膜大泡和糜烂以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导致眼球萎缩。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就诊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就诊指南针对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挂什么科室的号?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要做哪些检查?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患者就医,解决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常见问诊内容:
建议就诊科室:
最佳就诊时间:
就诊时长:
诊断标准: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重点检查项目: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检查
向您详细介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颈动脉搏动检查颈动脉彩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DR视网膜检影法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检查
无特殊实验室检查。
1.荧光血管造影
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和视网膜循环时间均延长。视盘正常或呈现强荧光。黄斑有点状荧光素渗漏。后极部和赤道部可见微血管瘤。视网膜动脉、静脉和小血管、毛细血管均可有荧光素渗漏,静脉呈串珠状。某些病例可有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和动静脉交通。
2.ERG检查 提示b波降低。
3.周边视野检查可提示同侧偏盲。
4.B超及CDI可以了解双侧颈动脉的管径及血流状况,必要时作颈动脉血管造影有助于诊断,但有一定危险性。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治疗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应该吃什么药。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一般治疗
1.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西医治疗
一、治疗
根据颈内动脉阻塞程度和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早期如一过性黑矇或症状较轻,可试用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聚集剂如阿司匹林等有一定帮助。较重病例仅有颈动脉狭窄,或血栓形成时间不长尚无粘连或未进展至颅内段时,可作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切除有病的一段动脉并进行吻合,有一定效果。Countee作这种手术11例,其中10例症状消除,另有4例未做手术的患者仅用抗凝剂,症状也有缓解。如已产生新生血管及青光眼可做视网膜全光凝或试行睫状体冷冻或周边视网膜冷冻等治疗。
二、预后
解除颈动脉阻塞因素可以使症状消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则视力预后不良。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辨证论治
2.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中医治疗
中医按视网膜病变分为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分别进行辨证论治。
Ⅰ.单纯期
主要眼底改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出现,浅层小出血点,散在的硬性白斑及局部视网膜轻度水肿。
阴虚燥热型
【证见】 眼症如上。全身有烦渴多饮,小便频数,或消瘦善饥。舌暗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1.主方二冬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处方:麦冬15克,天冬15克,天花粉2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沙参20克,葛根20克,生地黄20克,山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口渴多饮甚,加石膏,石斛。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视网膜血管迂曲明显者,加丹参、茺蔚子。眼底出血者,加白及、旱莲草。
2.中成药
(1)番石榴叶片,饭前1~2小时服,每次6—12片,每日3次。
(2)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天花粉15。20克,山药、葛根各20克,玉竹、楮实子、生地黄、白芍、丹参、山茱萸、荞麦叶各15克,炒大黄6克。(余杨桂验方)
(2)降糖明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2个月。(秦裕辉《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5.3)
气阴两虚型
【证见】 眼症如上。全身见消渴多饮,形体消瘦,疲乏无力,气短懒言。舌暗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 益气生津,滋阴补肾。
【方药】
1.主方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合六味地黄汤(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处方: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熟地黄20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泽泻10克,黄芪20克,天花粉15克,山茱萸15克。水煎服。
若潮热、盗汗者,加糯稻根、知母、黄柏。失眠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网膜水肿、渗出者,加鸡内金、炒山楂、浙贝母。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者,加制附子、桂枝。
2.中成药参照“白涩症”肝肾阴虚型中成药。
Ⅱ.增殖前期血络瘀阻型。
【证见】 单纯期因血糖长期控制不良或本身失治,致眼底出血增多,毛细血管瘤增多,软性白斑增多或反复出现,网膜水肿明显,静脉粗细不均。视力障碍。
【治法】 养阴清热,止血活血。
【方药】
1.主方十灰散(葛可久《十药神书》)合二至丸(汪昂《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旱莲草20克,女贞子15克,大蓟10克,小蓟10克,荷叶炭10克,侧柏叶15克,白茅根15克,炒大黄lO克,牡丹皮15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水煎服。
若网膜出血初起,血色鲜红,加仙鹤草、白及、三七末(冲)。出血日久不吸收者,加红花、桃仁、丹参。网膜渗出反复出现者,加浙贝母、山楂、鸡内金、法半夏、苍术。网膜水肿明显者,加泽泻、薏苡仁。神疲乏力者,加党参、白术。
2.中成药参照“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之中成药。
Ⅲ.增殖期 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型
【证见】 除具有气阴两虚型的全身症外,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网膜及玻璃体反复出血和渗出。逐渐形成机化增殖,甚至出现视网膜脱离。视力严重障碍,甚至失明。
【治法】 养阴扶正,祛瘀散结。
【方药】
1.主方 四物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
处方:生地黄15克,当归lO克,川芎6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茺蔚子15克,黄芪30克,鸡内金10克,山药20克,浙贝母15克,昆布10克,海藻10克。水煎服。
若视网膜机化增殖严重者,酌加牡蛎、玄参、海蛤粉。视网膜及玻璃体陈旧瘀血久不消退者,加重活血药用量。颜面、下肢浮肿者,加玉米须、茯苓。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者,加杜仲、金樱子、熟附子。
2.中成药
(1)血栓通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
(2)川芎嗪片,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
(3)以上药物注射液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参见“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中成药(1)、(2)。
(4)选服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补中益气丸、肾气丸。
3.单方验方(余杨桂验方)
处方:黄芪、珍珠母、鳖甲、生牡蛎各30克,山药25克,海蛤粉、昆布、海藻各15克,苍术、川芎、浙贝母各12克,红花lO克。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应该如何护理,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一般护理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护理
1.视力显著减退、视物变形;
2.视野有中心暗点;
3.眼底表现:
病变局限于黄斑部、1/4 ̄1DD大小之灰白色或灰黄色圆形(或椭圆)渗出病源,边缘不清,稍隆起,病源周围多有环形或孤形出血,可合并盘状视网膜浅脱离及硬性渗出;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病变活动期在造影早期可见新生血管及斑点状、网状或条纹状荧光渗漏,恢复期及瘢痕期可见造影早期高荧光及病源周围的透风荧光及色素性荧光遮蔽等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当有眼部自觉症状时,视网膜病变已比较严重,往往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眼底,及时发发现情况及时治疗。一般认为,病人半年到一年应检查一次,平时若有变化,则应及时检查处理。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饮食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饮食原则
动脉阻塞或狭窄视网膜病变饮食保健
食疗
(1)芹菜性凉味甘,具有清胃、涤热、祛风的作用,对早期高血压的疗效显著。服用方法:每日取芹菜茎或根250mg洗净切成段,大枣10个,水煎后食枣饮汤,30d为1个疗程。或将芹菜洗净切段用水煎后,挤出汁液服用,均有降压作用。
(2)蚕豆花具有凉血、止血和降压作用。服用方法:取蚕豆花15~30g洗净后水煎服,连服15d左右。
(3)黄瓜藤具有利水、解毒、镇惊、降压的效果。服用方法:取黄瓜藤90g,水煎服,每日1剂,30d为1个疗程。
(4)海带性寒,味滑咸甘,具有散结、利尿、化痰、降压作用。服用方法:将海带洗净晾干研末,每次3~4 g,每日服3次,连服l~3个月。
(5)玉米须性平味甘,具有利尿、降压作用。服用方法:取干玉米须6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20 d为1个疗程。
患者应少吃什么?
少食动物油,可用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植物油炒菜,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入脂肪所产生的热能,应占全天总热能来源的20-25%,每人每天食油量只要达到25克即可满足人体需求。少吃蛋黄及肝、肾等动物内脏。
少吃精制糖、含糖甜食和饮料。糖可在人体内转化成脂肪积蓄,既能增加体重,又会增加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动脉硬化的恢复极为不利。
患者适宜多吃什么?
补充蛋白和纤维在膳食中降低脂肪含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蛋白质营养,如适量食用蛤蜊等小海鲜、瘦肉、去皮禽类和富含植物蛋白的豆腐、豆干等。多吃绿叶蔬菜、新鲜水果和粗粮,增加纤维的摄入量,减少肠道吸收脂肪和胆固醇量。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