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病理病因,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巨球蛋白血症所致的肾损害,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肾脏淋巴样细胞浸润;高黏滞血症;淀粉样变性;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主要是IgM在肾组织中沉积。
WM病因未明,但已有研究发现该病患者的异常增生B细胞存在细胞表面分子变异及其染色体异常。尚未发现明显的诱发因素,如社会人口统计学差异、既往疾病史、药物史、嗜酒史、特殊职业史、放射接触史或家族肿瘤史等。尽管如此,但已有WM呈家族发病的报告。一家4兄弟,各个体血清存在抗原性不同的IgM,且各个体表现不尽相同,如WM、未定性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伴有周围神经病变的MGUS及原发性淀粉样变;另外,12个亲属中有5个出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包括IgA、IgG和IgM升高,提示免疫球蛋白合成存在异常。
1.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异 细胞表面标记研究提示WM患者在B细胞分化早期阶段出现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出现浆细胞异常有区别。WM细胞表达正常B细胞所有表面抗原(CD19、CD20和CD24),但大约75%的WM患者只表达一种轻链(κ链)。与正常B细胞不同的是WM中B细胞常表达CD9、CD10(CALLA)和CD11b,并可能表达CD5。WM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均来源于同一克隆,但其成熟程度不同,且发现其B细胞在不同的分化阶段表达CD45同分异构体是不均一的。
2.染色体异常 WM常见细胞染色体异常,但目前尚未扫描出特异性异常。
二、发病机制
大多数WM病人血清单克隆IgM占总蛋白的30%以上,1/3病人的巨球蛋白有冷凝集素的特性。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IgM,能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黏附,形成高黏滞血症。虽然IgG型和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时,IgG在血浆中聚集及IgA共价连接成多聚体,亦可发生高黏滞血综合征,但远较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为少见。一般认为血浆中异常免疫球蛋白浓度超过50g/L者易发生血高黏滞综合征。WM病人常见严重的高黏滞血综合征,是引起全身症状的重要原因,亦是引起肾损害的重要原因。巨球蛋白血症所致的肾损害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肾脏淋巴样细胞浸润 WM肾内淋巴样细胞浸润达50%~60%,但肾小管内管型形成和“骨髓瘤肾”很少见到。而较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肿瘤细胞浸润肾脏的发生率为高,一般大于30%。
2.高黏滞血症 WM中几乎所有患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出现高黏滞血症和高容量血症的症状和体征。与之相比,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仅4.2%发生高黏滞血症,两者的明显差异可能与IgM主要在血管内沉积有关,IgG仅40%沉积于血管内;其次与IgM的形状和结构也有关联。
3.淀粉样变性 WM患者很少发生淀粉样变,在器官浸润方面,原发性淀粉样变与骨髓瘤相关的淀粉样变两者无明显区别。一般认为,同时有骨髓瘤和淀粉样变的患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低于12个月。当化疗使病情缓解后,可延长患者生存时期,淀粉样变可逐渐消退。
4.免疫介导的肾小球肾炎 WM患者往往并发肾小球病变。在有些患者中,可检测出与免疫复合物肾炎相关的冷球蛋白。巨球蛋白血症患者中40%以下可发现大量IgM在内皮下沉积。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一、鉴别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IgM型MGUS 主要特征为血清IgM浓度<20g/L,且不会随病程发展而增加;无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病变和全身症状,一般无明显的蛋白尿,没有或只有极少量尿本周蛋白和骨髓微小淋巴细胞浸润。
2.伴有IgM水平增加的淋巴增生性疾病 除IgM浓度一般<30g/L和高黏滞血症发生率较WM低外,亦有贫血或其他全身症状,其生存时间或其他特征均与WM无明显差异。对于并发高浓度的IgM(>30g/L)的淋巴增生性疾病(称为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目前尚无统一意见与WM鉴别。
3.隐匿性WM 是指某些WM病人无全身症状,但有IgM水平>30g/L、轻微贫血和骨髓有中等度淋巴样细胞浸润。这些病人具有隐匿性巨球蛋白血症的特征,类似于冒烟型(smoldering)多发骨髓瘤,在出现症状前无须治疗,他们仍可长时间内维持稳定状态。
4.高黏滞血症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相对”血清黏度测定。但相对血清黏度与血清异常免疫球蛋白浓度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这种差异与免疫球蛋白的聚集能力、多聚程度、冷沉淀能力和体外优球蛋白形成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往往可见血清黏度轻度升高,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极为典型,应注意与本病鉴别。
5.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6.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还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肾脏疾病相鉴别。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症状,尤其是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早期症状,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有什么表现?得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会怎样?
一、症状
巨球蛋白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黏滞血综合征。高黏滞血症可引起神经系统一系列症状,如头痛、头昏、眩晕、复视、耳聋、感觉异常、短暂性偏瘫及共济失调,称为Bing-Neel综合征。眼部病变有视网膜出血、静脉节段性充盈增粗及视盘水肿。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还可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中耳出血、皮肤黏膜紫癜、肢端青紫等。本病引起肾损害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一般为轻度或中度,偶尔可发展至大量蛋白尿,出现肾病综合征。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常伴血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脱水时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体格检查多有淋巴结肿大(15%)、肝大(20%)和脾大(15%),伴有贫血的表现。
二、诊断
肾损害的诊断,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巨球蛋白血症;进一步要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良性还是恶性巨球蛋白血症。若是继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则应在常见的继发原因之间进行鉴别诊断。
WM的诊断依据如下:
1.典型的症状与体征 如老年患者有不明原因贫血及出血倾向,中枢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视力障碍,雷诺现象,肝脾淋巴结肿大。
2.血清IgM单克隆球蛋白浓度>30g/L,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出现少量(<5%)不典型幼稚浆细胞,血液黏稠度增高。
3.骨髓、肝、脾、淋巴结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
确诊WM时必须与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未分化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以及IgM型MGUS相鉴别。
肾损害的诊断:须在确定诊断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患者的肾损害表现,如有蛋白尿、血尿及病理检查指标符合时即可成立诊断。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有哪些并发病症,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本病引起肾损害时其主要并发症是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就诊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就诊指南针对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挂什么科室的号?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要做哪些检查?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就医,解决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常见问诊内容:
建议就诊科室:
最佳就诊时间:
就诊时长:
诊断标准: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重点检查项目: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检查
向您详细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血液黏度Schfrmer氏试验
一、检查
1.血液检查 有正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变形性指数减少,红细胞串连呈缗钱状。可有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出现少量(<5%)不典型幼稚浆细胞,既小淋巴样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可见M蛋白,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长,M蛋白的出现率就越高,大于50岁患者,M蛋白的升高率为3.5%,而80~90岁者则为11%。免疫电泳发现单克隆IgM明显增多,所有患者均有IgM升高,被认为是一种循环肿瘤标志物。
Sia试验为巨球蛋白血症的快速筛选试验,将病人血清滴入蒸馏水的试管中,立刻出现沉淀。此外,巨球蛋白中10%以上具有冷沉淀性质,遇冷呈胶冻状。
2.骨髓检查 可见异常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增生,这些淋巴细胞具有丰富的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等分泌型细胞的特征。
3.染色体核型检查 Hirase等报道2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其染色体核型分别为t(11;18)(q21;q21)、t(2;11;18)(q21-23;q21;q21),而B细胞淋巴瘤的染色体核型为t(11;18)(q21;q21),因而提出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可能是B细胞淋巴瘤的一个变型。
4.尿液检查 肾损害表现时可见蛋白尿及血尿,蛋白尿多为轻~中度,偶尔可发展至肾病综合征范围的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出现氮质血症,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当淋巴样细胞大量浸润时,通过免疫荧光显微镜可以发现尿中常出现IgM及浆细胞样细胞。尿免疫电泳检查阳性率可高达90%。尿轻链蛋白阳性率为30%~50%。
5.病理检查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栓中含有多量IgM,纤维蛋白较少,故亦称“假血栓”。肾小球基底膜内侧有IgM沉积物,光镜下呈高度嗜酸性,PAS染色呈深紫色,Trichrome染色呈红色或绿色。此外,肾小球系膜区也有PAS染色阳性沉积物,系膜呈结节状,在光镜下不易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相鉴别。
6.影像学检查 如果继发淀粉样变性,可见两肾明显增大。骨骼影像学检查一般无溶骨性病灶。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应该吃什么药。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一般治疗
一、治疗
早期病情稳定、症状轻微或发展缓慢时可不予治疗;如症状明显,有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黏滞度过高症状,则应予以治疗。本病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低血浆巨球蛋白浓度及高黏滞血症。临床常用的主要药物有:
1.烷化剂 尤其是苯丁酸氮芥、嘌呤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fludarabine), 克拉屈滨(cladribine)和rituximad。
苯丁酸氮芥标准疗法为6~8mg/d口服,有效率在50%以上,中位生存期为5年。小剂量苯丁酸氮芥(瘤可宁)(CB1348)连续口服,初始6~8mg/d,持续2~4周,然后给予维持量(2~6mg/d)。维持时间数年,直到缓解。
环磷酰胺常用量为150~200mg/d口服,以抑制巨球蛋白合成。
盐酸氮芥及糖皮质类固醇也可使用。有人认为采用M治疗方案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青霉胺200~400mg/d,3次/d,口服,剂量可渐加至1g/d,可使巨球蛋白二硫键分离,破坏IgM分子,使血液黏滞度降低。
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M2方案,认为疗效优于苯丁酸氮芥(瘤可宁),且对血黏度过高综合征尤为适宜。肾上腺皮质激素多不主张应用。
2.血浆置换疗法 高黏滞血症明显者可采用该疗法,能使症状迅速缓解,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降低血液黏稠度。由于血黏滞度与IgM浓度相平行,如血清巨球蛋白浓度下降15%~20%,常可促使血黏滞度明显降低,因此第一次血浆置换治疗,必须置换半数以上全身血浆容量,才可能取得明显疗效,而且为保持疗效,需1~2个月重复置换,每次需置换400~800ml血浆。
3.免疫治疗 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30%的患者有效;可应用移植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来治疗。Weide等报道1例对烷化剂有抵抗的WM患者,在应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治疗后,可诱导血液的完全缓解。
二、预后
本病患者平均寿命自有症状起一般为38~40个月。有些学者依其预后将本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良性者未经化疗可生存8年,甚至15年。恶性则病情进展迅速,平均生存期为3~4年。若起病时无明显贫血,血清IgM浓度甚低<23g/L,白蛋白正常(>30g/L),则预后较好。预后与治疗反应有明显相关性,治疗有效者,平均生存期自诊断日起约4年,治疗无效者一般为2年。死亡原因大多为贫血、衰竭、出血、感染及高黏滞血症。研究显示临床症状明显并需治疗的MW、年龄>70岁及体重减轻或存在冷球蛋白血症病人,预后最差。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应该如何护理,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一般护理
本病的治疗根据病人病情轻重、良恶和不同时期给以不同的治疗,若病人无症状常可保持多年稳定而不需治疗,只需严密的随访。对己病患者及早积极对症治疗是减少死亡率,延长生存期的必要手段。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饮食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肾损害饮食原则
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