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病理病因,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胆道蛔虫病发生大致有以下因素:①蛔虫可做摇摆、迂曲、翻转、折返等运动,能在肠中游走;②一般情况下蛔虫在肠内头向胃端,吸噬食物渣和肠液,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低胃酸为蛔虫上行的诱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胆道蛔虫病人平均胃酸值低。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也与其低胃酸有关。③蛔虫有钻孔习性,上行至十二指肠时,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进入胆道。④全身或局部疾患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肠环境改变,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妊娠时,可增强蛔虫的活动性,促其上行。⑤各种原因引起的括约肌病理或生理性松弛时,便于蛔虫钻入,如进食油腻食物后、手术刺激(胆囊切除术、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等。⑥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如剂量不足可激惹蛔虫兴奋盲动,易于进入胆道。

  蛔虫进入胆道后,大多停留在胆总管中,少有进入胆囊者,因为胆囊管较细而且有螺旋状的Heiste黏膜瓣阻碍蛔虫进入。蛔虫也可进一步上行至肝总管或左右肝管,甚至进入肝内胆管中。

  进入胆道的蛔虫数量大多数病例为1条,一般不超过10条,但也有报告数十条至数百条蛔虫引起胆道蛔虫病。

  蛔虫在胆道内的生存时间一般为1周~1个月,在离体的人新鲜胆汁饲养时最长生存期为14天。

  蛔虫进入胆道有时亦可退出,大多在下列情况时发生:①虫体部分进入胆道,部分留于十二指肠,药物刺激或肠蠕动波推动可使其卷曲后拉退出胆道。②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内压力低时,胆汁的排泌可将较小的蛔虫排出。③胆道扩张时,蛔虫可自行运动排出。④蛔虫死亡后随胆汁排出。蛔虫留在胆道内往往引起严重的症状。

  二、发病机制

  蛔虫钻入胆道时引起Oddi括约肌的强烈痉挛而出现典型的胆绞痛。随着蛔虫的进入,肠道细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被带入胆道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感染向上蔓延导致毛细胆管性肝炎或肝脓肿。同时因蛔虫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胆道开口阻塞,带菌胆汁逆流进入胰管,或者虫体直接阻塞胰管开口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当感染累及肝脏和肝内胆管,可侵蚀汇管区血管而导致胆道出血。由于蛔虫体光滑呈圆柱形,且不断蠕动,故胆管阻塞多不完全,发生阻塞性黄疸比较少见。但是蛔虫残骸和虫卵可以成为结石的核心,文献报道蛔虫残片或虫卵为结石核心者占胆结石的36.5%~65.5%,可见胆道蛔虫是肝胆管结石的重要成因之一。

  肝蛔虫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蛔虫性肝脓肿和肝蛔虫卵性肉芽肿。蛔虫性肝脓肿是蛔虫上行穿破肝内胆管所致,可为单发或多发,脓肿内含有蛔虫残骸和虫卵是其特点。肝脓肿可向腹腔穿破致弥漫性腹膜炎;亦可向胸腔穿破致右侧脓胸。脓肿内坏死肝组织和虫卵尚可流入肝静脉引起肝静脉炎症及血栓形成,甚至经右心入肺,引起肺梗死及化脓症状。肝蛔虫性肉芽肿系雌蛔虫侵入肝内,大量产卵所致,早期为嗜酸性脓肿,以后形成肉芽肿。文献有肝蛔虫性肉芽肿引起胆道大出血的报道。此外,蛔虫嵌塞肝内胆管可导致相应区域的肝坏死以及后期的局限性肝纤维化病变。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胆道蛔虫病有时能与以下疾病相混淆,其鉴别要点如下。

  1.急性胰腺炎 腹痛常为持续性剧痛,位于上腹或偏左,向腰背部放射,无钻顶感。发病后全身情况恶化较快,血清淀粉酶增高明显。但要注意胆道蛔虫病合并急性胰腺炎存在。

  2.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起病相对缓慢,腹痛呈逐渐加剧,多为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位于右季肋区或剑突下,疼痛不及胆道蛔虫病时严重。呕吐相对较少发生。腹部查体时右上腹压痛明显,可有肌紧张和反跳痛。

  3.消化性溃疡穿孔 发病也急骤,但上腹剧痛可很快波及全腹,为持续性疼痛。查体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显著。X线立位检查多见膈下游离气体。

  4.急性胃肠炎 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并恶心、呕吐,有肠道蛔虫病时可吐出蛔虫。但其疼痛程度不及胆道蛔虫病时剧烈,位置也多在脐周或偏上,多有腹泻。腹部查体:无腹肌紧张,无压痛,叩诊可有肠胀气鼓音,听诊肠鸣音亢进。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症状,尤其是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早期症状,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有什么表现?得了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会怎样?

  一、症状

  胆道蛔虫症以其典型的腹痛为特征 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来去突然,间期如常(故被形容为:来似晴天霹雳,去时烟消云散),可伴呕吐蛔虫,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疾病早期一般不伴发热和黄疸。

  2.肝蛔虫病往往出现在胆道蛔虫病疾风暴雨般的症状之后,与后者相比肝蛔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而多样化,主要表现为肝脓肿及其并发症(如:胆道出血、腹膜炎、脓胸及肺部感染等)症状与体征。肝蛔虫性肉芽肿可以并发胆道出血,而肝蛔虫引起慢性胆管炎和胆管周围炎时可出现肝区疼痛及黄疸,少数可引起蛔虫性肝硬化表现。

  二、诊断

  根据胆道蛔虫症的好发年龄,易患人群及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90%的胆道蛔虫症的临床诊断可以确立。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有哪些并发病症,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胆道蛔虫病的危险性在于它可以引发较多的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达10余种,其中肝脓肿为首位,其余尚有胆管和胆囊化脓性炎症、胆道出血、胆道穿孔、急性胰腺炎、中毒性休克、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肝硬化等。

  1.肝脓肿 胆道蛔虫进入肝内胆管或其所带细菌上行感染可形成肝内胆管炎,炎症进一步发展穿透胆管形成脓肿,蛔虫死亡后的虫体溶组织毒素加速肝脓肿的形成和发展。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的肝脓肿相似,有肝区疼痛、寒战高热、肝脏肿大、肝区压痛和叩击痛、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肝脓肿内有蛔虫时可向腹腔穿破形成化脓性腹膜炎,或向膈肌穿破形成胆管气管瘘,蛔虫可进入胸腔或由气管排出体外。

  2.胆管炎和胆囊炎 肠道致病菌被蛔虫带入胆道,可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和胆囊炎,除了胆道蛔虫病的阵发性绞痛外,尚可有持续性胀痛、寒战高热、黄疸、精神症状及中毒性休克表现。若非急性化脓性感染,可迁延发展形成慢性胆管炎及胆囊炎。

  3.急性胰腺炎 蛔虫进入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胆汁胰液排出受阻,感染性胆汁逆流可激活胰酶诱发急性胰腺炎。轻者胰腺水肿,重者胰腺出血坏死等。少数病例因蛔虫直接进入胰管引起梗阻、细菌感染、急性胰腺炎发生。

  4.胆道出血 胆管炎的发生机制和蛔虫的机械损伤均可引起。胆管炎累及肝脏汇管区时,该处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支血管壁因感染而变得脆弱,炎症侵蚀和蛔虫运动可导致破裂,出血流入胆道。胆道出血发生前常有寒战高热等胆道感染症状,右上腹绞痛,随后呕血或伴有黑便。出血量多血压明显下降时可自凝,血压逐渐恢复正常。但感染未控制可再次导致出血,故胆道出血可呈周期性反复发生,间隔一般为1~2周。

  5.胆道结石 胆道内蛔虫尸体腐败碎片可随胆汁排出,但其角皮所含角质较多不易腐坏,加上蛔虫卵沉积在胆道系统,可作为成石核心,与其他成石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胆色素、胆固醇沉着,形成肝内外胆管结石、胆囊结石。多数报告表明了胆石核心为蛔虫碎片或蛔虫卵者占有相当的比例。也有学者将蛔虫或虫卵置入犬的胆管、胆囊内,发现其表面形成胆色素或钙盐沉积,易于发生结石。胆道结石形成后,可呈发作性Charcot三联征,或单纯出现无痛性黄疸。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就诊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就诊指南针对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挂什么科室的号?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要做哪些检查?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患者就医,解决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 常见问诊内容:

  • 建议就诊科室: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诊断标准: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 重点检查项目: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检查

向您详细介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T管造影

  血常规检验:早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当出现合并症时则显著增高,嗜酸白细胞多增高。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蛔虫卵检查阳性有助于诊断。

  1.B超检查 简便、无创。可见胆管扩张,有时亦可发现胆总管内蛔虫声像。

  2.十二指肠钡餐造影 疼痛症状初发,蛔虫尚未完全进入胆道时,可见十二指肠乳头处有条索状充盈缺损(蛔虫影)。

  3.静脉胆道造影 可见胆管扩张,肝内或肝外胆管内有条索状充盈缺损。

  4.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近年来国内外较多应用,造影同时可引流胆汁查虫卵,如确诊可同时做取虫、冲洗、注药等治疗。

  5.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虫卵检查。

  以上辅助检查方法可根据病人情况、医疗条件选用。应该注意的是不要过分追求胆汁中查到虫卵,在检查同时积极治疗缓解病人痛苦。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应该吃什么药。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药物治疗:解痉止痛:解除痉挛可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肌内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5~1mg,儿童每次0.01~0.03mg/kg,也可用山莨菪碱(654-2)肌注或静脉滴注。单用解痉药物止痛效果欠佳时可加用镇痛药物,如盐酸哌替啶50~75mg肌注,必要时4~6h重复应用。因为注射镇痛药物可能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加剧疼痛,所以镇痛药物必须联合解痉药物应用方可取得较好疗效。另外加用维生素K类、黄体酮等肌注或穴位注射亦有作用。针刺穴位常取足三里、阳陵泉,还可选加太冲、内关、胆囊穴等,用强刺激或泻法,在急性绞痛时常可取得较好止痛效果。

  手术治疗:胆道蛔虫病无并发症时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虫及T管引流术,有条件时可行术中胆道造影以免多条蛔虫存在时漏取。术后置T管引流便于局部用药或冲洗,拔管前行造影检查如有残留蛔虫再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出。如胆囊内有蛔虫时往往需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如全身情况许可,均应行胆道大量盐水及抗菌药物冲洗,以排出虫卵、控制细菌感染。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很快,内镜外科已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对胆道蛔虫病,如蛔虫位于胆总管,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虫,兼有检查目的,亦可局部冲洗和用药,较开腹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如蛔虫不完全进入胆总管或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入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有并发症的胆道蛔虫病,可根据并发症的种类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特殊疗法: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补充维生素,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高热量液体、新鲜冰冻血浆等。

  二、预后:手术疗法治愈率和病死率各家报告不一,疗效与确诊率早晚、手术时机、病人全身状况、并发症的轻重有关。手术死亡的病例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脓毒血症或肝功能衰竭等。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辨证论治

  一、中药治疗:

  ①33%硫酸镁溶液,10ml,3次/d,口服。②乌梅丸,9g,2次/d。③胆道驱蛔汤:乌梅12g,川椒9g,使君子肉15g,苦楝皮9g,木香9g,枳壳9g,延胡索12g,大黄9g(后下),每天1剂,分2次服。④阿司匹林0.5g,食醋100~150m1,3次/d,加温水服。以上药物均有利胆消炎和排虫作用。驱除肠道蛔虫应在症状缓解期进行,应选用使虫体麻痹之药物如哌嗪(枸橼酸哌嗪) (驱蛔灵)、己二酸哌嗪、四咪唑(驱虫净)、噻嘧啶(驱虫灵,噻吩嘧啶)、 噻嘧啶(抗虫灵)、阿苯达唑 (肠虫清)等。不宜应用使虫体痉挛收缩的驱蛔药如山道年(驱蛔素)、驱虫丹(一粒丹)等。利胆驱虫的原则是增加胆汁分泌量,使胆汁偏酸,麻痹和抑制虫体,使Oddi括约肌松弛。症状消退后,仍须坚持利胆排虫1~2周,直至粪便虫卵转阴。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应该如何护理,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一般护理

  一、预后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手术疗法治愈率和病死率各家报告不一,疗效与确诊率早晚、手术时机、病人全身状况、并发症的轻重有关。手术死亡的病例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脓毒血症或肝功能衰竭等。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饮食

饮食适宜:1、宜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质食品;2、宜吃高维生素饮食。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西瓜 西瓜能清热、除烦、利尿、解毒,适宜急性胆囊炎者食用。 每日吃西瓜1~2千克。也可留下西瓜皮,晒干后水煎代茶饮。
玉米 玉米为健康和长寿食品,它对急性胆囊炎有辅助食疗作用。 可以煮粥食用。
水果 苹果性凉,味甘,有一定的利胆作用。 每天50-100克,可以榨汁饮用。
饮食禁忌:1、忌油炸食物;2、忌食用含粗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4、忌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精 瘦肉 鸡蛋(尤其是鸡蛋黄)含胆固醇量极高,而胆结石形成的因素之一包括胆固醇代谢失调,故应忌食。 鸭蛋、鹅蛋、鹌鹑蛋等,皆不宜多食。
羊肉 胆囊炎患者多为胆经湿热偏盛,羊肉温补,故不宜食。 牛肉,狗肉等等也少吃为好。
辣椒 辣椒本身具有油腻和刺激的成分,会加重胆囊负担,不仅仅会影响病情治愈,甚至会加重病情。 大蒜、芥末、大葱也少吃为好。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饮食清淡,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病因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鉴别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症状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并发症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就诊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检查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治疗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护理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