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肌萎缩症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的病理病因,腓骨肌萎缩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CMT1型、CMT2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可有散发病例。

  ①CMT1A

致病基因定位于17p11.2-12,核基因编码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PMP22),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过度表达,使PMP22蛋白增加;小部分病人因PMP22基因突变,产生异常PMP22蛋白而致病;

  ②CMT2型:

CMT2A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p35-36,CMT2B定位于3q13-22,CMT2C定位于5q,CMT2D定位于7p14,CMT2E定位于8p21。CMT也有X-连锁显性(CMTX)染色体隐性(CMT4)方式。

  二、发病机制

  1.遗传方式

  (1)CMTⅠ型:

可呈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和X性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两种方式。近年研究表明,CMTⅠ型又分为ⅠA型、ⅠB型及ⅠC型。CMTⅠA型最常见(56%~60%),由常染色体17P11.2-12上PMP-22基因突变所致。CMTⅠB型少见(30%),病理基因在Ⅰq21-23,与髓鞘蛋白P0(MPZ)基因突变有关。ⅠC型的病理基因至今不明。X连锁的病理基因在Xq13-1。

  (2)CMTⅡ型:

遗传方式有3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性连锁遗传。本病常染色显性病理基因在Ⅰp35-36。常隐及X连锁病理基因不明。

  2.病理改变

  (1)CMTⅠ型:

CMTⅠ型腓肠神经活检结果是主要大、中等直径纤维数量明显减少,束内胶原增生。随年龄增长,有髓鞘纤维密度进行性减少,脱髓鞘加重。由于返复节段性脱髓鞘及髓鞘再生过程增强,施万细胞增生与神经内膜成分围绕轴索形成同心圆样“洋葱球”状结构。脊髓后索变性,其中薄束较楔束明显。

  (2)CMTⅡ型:

CMTⅡ型腓肠神经病理以轴索变性为主,脱髓鞘不显著者,施万细胞增生呈“洋葱球”改变且很少见。

腓骨肌萎缩症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腓骨肌萎缩症鉴别

 本病主要需与下面的疾病进行鉴别:

  1、远端型肌营养不良:

四肢远端逐渐向上发展的肌无力、肌萎缩,该病成年起病、肌源性损害肌电图、运动NCV正常等可资鉴别;

  2、慢性进行性远端型脊肌萎缩症

(chronic progressive 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该病的肌萎缩和肌无力以及病程经过类似CMT病,但感觉功能不受累,EMG显示为前角损害。

  3、遗传性共济失调伴肌萎缩:

又称Roussy-Lévy综合征,儿童期起病,缓慢进展,表现腓骨肌萎缩、弓形足、脊柱侧凸、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NCV减慢,但有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手震颤等共济失调表现;

  4、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进展相对较快,CSF蛋白含量增多,泼尼松治疗有效。

  5、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

(chronic 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进展相对较快,大部分肌萎缩较轻,CSF可见蛋白-细胞分离,泼尼松治疗效果较好。

  6、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

(familial amyloid polyneuropathy) 临床与CMT难区分,需借助神经活检或DNA分析。

腓骨肌萎缩症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症状,尤其是腓骨肌萎缩症的早期症状,腓骨肌萎缩症有什么表现?得了腓骨肌萎缩症会怎样?

  一、症状

  常于儿童或青春期隐袭起病。男性多于女性,进展缓慢。多数病人肌萎缩和肌无力从下肢远端肌肉(腓骨肌、伸趾总肌和足部小肌肉)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且对称。少数病人也可从手部开始。肌萎缩常有明显界限,下肢不超过大腿的下1/3部位,酷似“倒置的酒瓶”(称“鹤腿”)。由于肌萎缩可出现弓形足、足下垂及马蹄内翻畸形等,但肌力相对仍较好,与肌萎缩不成比例。上肢肌萎缩多从手部小肌肉开始,但通常不超过前臂下1/3部位。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跟腱反射消失多见。可有四肢套式感觉障碍,同时伴有皮肤粗糙、肢端发凉、少汗或发绀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偶见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变性和眼球震颤等改变。以上临床表现常为典型CMTⅠ型病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人可伴有共济失调、脊柱侧凸等改变。

  电生理检查1/3的患者可见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动作电位时限延长,运动传导速度显著减慢,可低至10~20m/s,感觉传导速度也减慢,以腓肠神经受累尤为突出。

  Roussy-Lévy综合征是1926年由Roussy和Lévy首先报道,其临床特点与Friedreich共济失调和CMT相似,婴儿期或出生后发病,首先累及下肢,表现为轻度远端无力,以后逐渐影响上肢。感觉障碍以位置觉和震动觉损害较重,常伴明显的感觉性共济失调,而无小脑体征。四肢远端肌萎缩,高足弓,脊柱后侧凸畸形,腱反射消失。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病理符合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改变。本病呈良性发展,70岁仍可行走。

  长期以来多将Roussy-Lévy综合征归类于脊髓小脑变性疾病。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本病与CMTⅠ型的基因缺陷完全相同,均位于17p11.2。结合电生理改变和周围神经活检病理特点,现已明确,Roussy-Lévy综合征应归类于脱髓鞘型CMT,即CMTⅠ型。

  CMTⅡ型与CMTⅠ型的遗传特征和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MT2型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为25岁。与CMTⅠ型相比较,CMT2型的发病率低(约为CMTⅠ型的1/3),感觉症状相对较轻,上肢很少受累,无周围神经粗大,弓形足少见,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且可有平台期。电生理检查示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或仅有轻度减慢,多不低于38~40m/s。

  二、诊断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肌力相对较好,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套式感觉障碍等特点,诊断不难,有阳性家族史者可助确诊。

  CMT 1型和CMT 2型的诊断要点如下:

  1、CMT 1型

  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X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游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

  ②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设,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的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

  ③运动NCV减慢为38m/s以下(正常50m/s);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

  2、CMT 2型

  ①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 1型相似,程度较轻;

  ②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

腓骨肌萎缩症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有哪些并发病症,腓骨肌萎缩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腓骨肌萎缩症并发症

 本病常有肿胀、紫绀、溃疡等神经营养障碍。偶见视神经萎缩,瞳孔改变,眼球震颤及三叉神经痛。后期手部出现骨间肌,大、小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但萎缩一般不超过肘关节以上。腿部的损伤先从腓肠肌开始,后逐渐扩展至骨间肌、小腿屈肌,最后累及大腿下1/3肌肉,但其上部完全正常,形成“鹤腿”或倒置的酒瓶样畸形。萎缩肌肉可有肌束震颤。跟腱反射早期减弱或消失。因足背屈无力常呈马蹄内翻畸形。

腓骨肌萎缩症就诊

腓骨肌萎缩症就诊指南针对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腓骨肌萎缩症挂什么科室的号?腓骨肌萎缩症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腓骨肌萎缩症要做哪些检查?腓骨肌萎缩症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腓骨肌萎缩症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就医,解决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萎缩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 建议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骨科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 诊断标准:

    遗传性运动感觉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遗传家族史、临床特征、神经电生理检查和神经活检。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分子遗传学分析也可以用于诊断。 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的慢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根据青少年隐袭起病,进行性下肢远端肌萎缩,且有特殊的分布形式(以大腿下1/3为限,呈“鹤腿”),但肌力相对较好,腱反射常减弱或消失,套式感觉障碍等特点,诊断不难,有阳性家族史者可助确诊。 CMT 1型和CMT 2型的诊断要点如下: 1、CMT 1型 ①在10岁以内发病,慢性进展性病程,严重程度不同;周围神经对称性进行性变性导致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肌萎缩,自足和下肢开始,CX出现内翻马蹄足和爪形足畸形,数月至数年波及手肌和前臂肌,伴游或不伴感觉缺失;常伴脊柱侧弯、垂足,呈跨阈步态;病程缓慢,病程长时期稳定;部分病人虽有基因突变,但不出现肌无力和肌萎缩,仅有弓形足或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甚至无临床症状; ②检查可见小腿和大腿下1/3肌萎缩,形似“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手肌萎缩变成爪形设,可波及前臂肌,受累肢体腱反射减低或消失;深浅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子样分布,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营养障碍,约50%的病例可触及神经变粗,脑神经通常不受累; ③运动NCV减慢为38m/s以下(正常50m/s);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肌活检可见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显示周围神经脱髓鞘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结构。 2、CMT 2型 ①发病晚,成年开始出现肌萎缩,症状及出现部位与CMT 1型相似,程度较轻; ②运动NCV正常或接近正常,CSF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神经活检主要为轴突变性。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萎缩缓解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至腓骨肌稳定后转门诊治疗。
  • 重点检查项目:

    1.肌电图

    肌电图是通过肌电对疾病进行辅助检查的一种手段。应用电子学仪器记录肌肉静止或收缩时的电活动,及应用电刺激检查神经、肌肉兴奋及传导功能的方法。英文简称EMG。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2.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

    脑脊液检查-化学检查-蛋白质检查是对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和血脑屏障有密切关系,可以反应多种疾病的征兆。

    3.呼吸肌张力的测定

    呼吸肌张力的测定是用仪器对被检查者用力吸气和呼气进行测定,判断是否有肌力疾病。

腓骨肌萎缩症检查

向您详细介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腓骨肌萎缩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趾长伸肌肌力试验呼吸肌张力肌电图

 腓骨肌萎缩症检查

 1、脑脊液检查

  CMTⅠ型半数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

  2、肌活检检查

  肌活检显示为神经源性肌萎缩。神经活检CMTⅠ型的周围神经改变主要是脱髓和Schwann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CMTⅡ型主要是轴突变性。

  3、神经电生理检查

  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本病重要电生理特征。婴儿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低于正常值60%以上,大于3岁患儿NCV低于38m/s。CMTⅡ型的周围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正常低限的80%,神经传导速度在正常值低限或轻度减慢。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测对该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对分型则必不可少。常选大、小鱼际肌、胫前肌、腓肠肌,进行肌肉安静状态下有无矢神经电位、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电位位相及峰值电位检测。用表面电极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2duction velocity,mcv) 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ensory nerve con2duction velocity, ncv),常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mcv 及scv、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cv、腓肠神经的scv。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值参照汤晓芙标准。大多数患者可表现为均匀一致的减慢而无传导阻滞构成遗传性脱髓鞘神经病的特征性表现。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的治疗方法,治疗腓骨肌萎缩症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吃什么药。

腓骨肌萎缩症一般治疗

  一、西医治疗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处理。可选用神经营养代谢药,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E、胞磷胆碱、ATP、辅酶A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有足下垂或马蹄内翻畸形者可作矫形手术或穿矫形鞋,并进行肢体的功能训练。注意肢体保暖和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

  自然病程多为缓慢进展,但不影响生命。因患者近端肌力受累较轻,故很少完全丧失行走能力。CMT4型可采用饮食疗法,限制植烷酸的摄入,以减轻周围神经与小脑症状,阻止病情的进展。牛奶、牛脂、蛋类以及含叶绿素较多的蔬菜和水果含植烷酸较高,应限制入量。

  二、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病程进展极其缓慢,发病后仍能存活数十年。本病可因心脏损害引起急性心衰而导致猝死。

腓骨肌萎缩症辨证论治

  三.中医疗法

  (1)、脾胃虚弱

  中医认为脾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主肌肉、四肢。如果脾胃虚弱,就会导致运失调能,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从而造成了肌肉失养,形成肌肉萎缩。该病的症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枯萎消瘦,患者的神疲倦怠。所以中医治疗主张健脾生血,益气生肌。

  (2)、肝肾亏虚

  肝脏藏血、主筋,而肾脏藏精,主骨,如果患者的肝肾亏虚,就会导致精血不足,使筋骨经脉失去滋养,而造成肌肉萎缩。此时的症状表象为下肢无力,不能久立,伴有腰脊酸软,伴有感觉障碍,头昏目眩,耳鸣等症。此时的治疗宜采用益肝补肾,滋阴清肺。

  (3)、血虚血瘀

  人体的血虚则会导致四肢失养,而且如果血瘀,则可能会阻碍脉络而形成肌肉萎缩。有此类病因而导致的肌肉萎缩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四肢青筋暴露、手足麻木、舌下瘀斑、脉涩驰无力。对于此种情况的中医治疗方法是补髓养血,祛瘀通络,这也是常见肌肉萎缩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如何护理,腓骨肌萎缩症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腓骨肌萎缩症一般护理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腓骨肌萎缩症饮食

饮食适宜:1:宜吃含有维生素c的蔬菜。2: 宜吃含有铁,钙的蔬菜。3: 宜吃含有维生素c、b的水果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西红柿 西红柿含有蛋白质、维生素C,以及胡萝卜素、矿物盐、有机酸等。 每天100-200克,炒菜吃,做汤喝。
胡萝卜 泥 肉质根富含蔗糖、葡萄糖、淀粉、胡萝卜素以及钾、钙、磷等。每100克鲜重含1.67~12.1毫克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番茄5~7倍,食用后经肠胃消化分解成维生素A,可防止夜盲症和呼吸道疾病。 每天100克,炒菜吃。
菠菜 含有丰富的维他命A、维他命C及矿物质,尤其维他命A、维他命C含量是所有蔬菜类之冠,人体造血物质铁的含量也比其它蔬菜为多,对于胃肠障碍、便秘、痛风、皮肤病、各种神经疾病、贫血确有特殊食疗效果。 每日200-300克,水焯后,炒菜吃。
饮食禁忌: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蔬菜。2:忌吃海鲜。3:忌吃发性的肉食。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狗肉 狗肉发性,升肝阳,影响脾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影响维生素,钙的吸收。 可以用白菜200克,炖汤喝。
苦瓜 苦瓜苦寒影响消化,刺激肠胃,造成腹泻,肝胆的异常,脾失运化等。 可以山药100克煮粥。
香菜 香菜升发,引起肝阳抗,造成气血的运化失衡, 应该注意忌吃香菜。 每天苹果2-3个。

腓骨肌萎缩症饮食原则

  一、腓骨肌萎缩症的食疗

(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山药排骨汤

  原料:

  山药、排骨、葱、姜、盐、黄酒

  做法:

  1、山药洗净,去皮切断,蒸2分钟

  2、排骨洗净,砂锅加满水,煮开,撇去浮沫

  3、放姜片葱结,加黄酒,转小火

  4、煨一小时,捡去葱结,放山药,开中火沸腾后再转小火

  5、半小时后加适量盐,继续煨半小时至山药排骨酥烂即可。

  2、子参田鸡粥

  主料:粳米100克,田鸡200克

  辅料:猪肉(瘦)50克,太子参30克,百合(干)20克,青豆10克

  调料:大葱5克,盐2克,香油3克,淀粉(蚕豆)6克,料酒5克,味精1克

  做法:

  1. 粳米洗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田鸡去皮、内脏,洗净后斩件。

  3. 猪瘦肉洗净,切片,加入淀粉、料酒、味精腌渍15分钟。

  4. 百合洗净,撕成瓣状;太子参洗净切段;青豆洗净。

  5. 将粳米放入沸水锅内,烧沸放入太子参、百合、青豆,再以旺火烧沸,放入猪瘦肉、田鸡,以小火熬煮至粥成,撒上葱末、盐、味精,淋入香油,即可盛起食用。

二、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好

  1、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

  2、日常生活中鸡鸭鱼都可以吃的。

  3、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三、腓骨肌萎缩症患者吃什么不好?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

  3、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

  4、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5、戒烟酒。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Charcot-Marie-Tooth综合征 腓骨肌萎缩症病因 腓骨肌萎缩症鉴别 腓骨肌萎缩症症状 腓骨肌萎缩症并发症 腓骨肌萎缩症就诊 腓骨肌萎缩症检查 腓骨肌萎缩症治疗 腓骨肌萎缩症护理 腓骨肌萎缩症饮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