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详述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攻击、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焦现象,且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HYY型超雄结构可能更具有攻击性。

  (2)生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总胆固醇的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有关。

  (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学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

  (4)脑结构与功能: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与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播活动等运与攻击行为有关,有人将杏仁核称为攻击中枢。

  (5)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颅脑创伤等也常伴发攻击行为。

  2、心理学因素

  (1)攻击行为与体力、情绪稳定性及成长阶段有关。高发阶段在青春期,几乎是成年人的2倍,30岁以后快事下降;

  (2)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1;

  (3)人格的特征与供给行为有关。Shoham等(1989)曾发现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新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欢追求刺激、缺乏自信心与自尊、应付新世纪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特点;

  (4)严重和持续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⑤智力水平低下者易发生攻击行为。

  3、社会学因素

  (1)低收入、社会底层、失业和职业不稳定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

  (2)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或分居,遭遇父母虐待等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

  (3)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呈反比;

  (4)不当的社会传媒和舆论常常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

  (5)婚姻稳定性差、缺少社会支持及质量布告者等易发生攻击行为。

  4、其他

  (1)既往有的攻击行为史增加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2)药物和酒精滥用者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就诊指南

攻击行为就诊指南针对攻击行为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攻击行为挂什么科室的号?攻击行为可能患上什么疾病?与攻击行为容易混淆的症状?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等等。攻击行为就诊指南旨在方便攻击行为患者就医,解决攻击行为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建议就诊科室
精神病科
可能疾病
1、 抽动障碍,可能伴随喃喃重复自语、易激惹、学习困难等症状,应去神经内科或精神病科就诊。
2、 铅中毒,可能伴随肚子疼、恶心与呕吐、乏力等症状,应去急诊科或血液科就诊。
3、 甲状旁腺危象,可能伴随乏力、厌食、恶心等症状,应去内分泌科就诊。
4、 颞叶癫痫,可能伴随攻击行为、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应去神经内科或脑外科就诊。

攻击行为可能疾病

攻击行为用药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 攻击行为起因
  • 攻击行为详述
  • 攻击行为就诊指南
  • 攻击行为可能疾病
  • 攻击行为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