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征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的病理病因,肩峰下撞击征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肩峰下撞击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反复的撞击促使滑囊、肌腱发生损伤、退变,乃至发生肌腱断裂。

  二、发病机制

  撞击征的定义是:肩峰下关节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临床症状。

  病理学表现:依据撞击征的病理学表现,可以将其分成3期。

  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裂存在。

  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肌腱退变程度和修复能力与年龄因素有关。应当指出,并非所有的撞击征都会导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损伤皆因撞击征引起。撞击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伤史者仅占1/2左右,其中仅少数患者有较明显或较重的外伤史,大部分病例的致伤力量实际上均小于造成肩袖完全断裂所需要的外力,说明肌腱本身退变因素的重要性。

  合并肩袖破裂的初期,疼痛呈间歇性,疼痛发作与撞击发生的频率密切相关。在劳作之后及夜间症状加重,休息后明显减轻。如有慢性肩峰下滑囊炎存在,疼痛呈现持续性和顽固性。因肩痛而使患肢无力,外旋肌与外展肌肌力减弱。在肢体下垂位,外旋肌肌力的90%来自于冈下肌,当肢体在外展90°位做外旋肌力测试时,则外旋肌肌力大部分来自于三角肌的后份。随病程延长,冈上肌、冈下肌及三角肌相继出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物力学检查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阳性撞击试验。此外,臂坠落征阳性率也较高。肩袖广泛撕裂者还出现盂肱关节不稳定现象。肩袖完全性撕裂使盂肱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发生关节液交通,但大部分患者仍能保持盂肱关节的一定的活动度。不完全性肩袖断裂或长期的疼痛性制动,反而易造成关节僵硬和功能丧失。

  关节造影对完全性肩袖破裂仍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造影和超声检查均不能显示或确定破裂口的大小。临床物理学检查如发现冈上肌腱明显萎缩、肌力减弱,臂坠落征阳性,并有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而X线摄片显示腱峰-肱骨头间距明显缩小(≤0.5cm),则提示存在肩袖大型断裂。

  肱二头肌长头腱的撞击性损伤一般与冈上肌腱损伤伴随发生,肩袖广泛撕裂可促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迅速恶化。撞击征2期可能合并存在肱二头肌长头肌炎。在第2期还可能发生肌腱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结节间沟近侧压痛、Yergason征阳性、肩后伸牵拉肱二头肌长头腱试验阳性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表现。做屈肘位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时,若肌力明显减弱,则意味着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断裂的可能性。肩关节造影和关节镜检查有助于作出明确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试验,X线片,磁共振,超声波检查,关节造影等可确立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症状,尤其是肩峰下撞击征的早期症状,肩峰下撞击征有什么表现?得了肩峰下撞击征会怎样?

  肩峰下撞击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撞击征可发生于自10岁至老年期的任何年龄。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因肩袖、滑囊反复受到损伤,组织水肿、出血、变性乃至肌腱断裂而引起症状。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肿与肩袖断裂的临床表现相似,易使诊断发生混淆。应当把撞击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进行鉴别,并区分出撞击征属于哪一期,此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各期撞击征的共同症状:

  1.肩前方慢性钝痛 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

  2.疼痛弧征 患臂上举60 °~120°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

  3.砾轧音 检查者用手握持患臂肩峰前、后缘,使上臂做内、外旋运动及前屈、后伸运动时可扪及砾轧声,用听诊器听诊更易闻及。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2期,尤其是在伴有完全性肩袖断裂者。

  4.肌力减弱 肌力明显减弱与广泛性肩袖撕裂的晚期撞击征密切相关。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

  5.撞击试验 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NeerⅡ认为本试验对鉴别撞击征有很大临床意义。

  6.撞击注射试验 以1%利多卡因10ml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如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且仍存在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的可能性较大。本方法对非撞击征引起的肩痛症可以作出鉴别。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试验、X线片、磁共振、超声波检查、关节造影等可确立诊断。

肩峰下撞击征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有哪些并发病症,肩峰下撞击征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肩峰下撞击征并发症

并发内部撞击征的治疗 Dabidson等描述了当上臂外展90°、极度外旋时,位于肱骨头与关节盂后上部之间的岗上肌受到挤压发生的内部撞击征,关节镜检可发现患肩的后上方盂唇有磨损及肩袖的关节面有病变。在行关节镜下肩袖清理术的同时应对变性的盂唇进行清理,术后康复治疗可获行良好的疗效。

  2.并发盂肱关节不稳定的治疗 由于肩袖的显著症状、体征常常遮掩了盂肱关节不稳定的微弱表现,因此并发撞击征的盂肱关节不稳定很难诊断,而忽略了对不稳定的处理只进行肩峰下减压术或行肩袖清理术,手术效果很差。因此,术前要明确肩峰下撞击的病因是结构性的还是动力性的,如有动力性的原因,必须同时加强肌力锻炼,必要时行手术加强盂肱关节的稳定性。

  3.并发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病 肩锁关节下面是冈上肌出口部位,也是发生肩峰下撞击征的常见部位。漏诊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病是肩峰下撞击征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Lozman等报道,肩峰下减压和锁骨外侧端部分切除术可在关节镜下同时进行,经过平均32个月的随访,18名患者的功能、力量、活动范围均改善,其中16名患者的疼痛减轻,手术的总优良率是89%。

肩峰下撞击征就诊

肩峰下撞击征就诊指南针对肩峰下撞击征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肩峰下撞击征挂什么科室的号?肩峰下撞击征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肩峰下撞击征要做哪些检查?肩峰下撞击征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肩峰下撞击征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肩峰下撞击征患者就医,解决肩峰下撞击征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 常见问诊内容:

  • 建议就诊科室: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诊断标准: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 重点检查项目:

肩峰下撞击征检查

向您详细介肩峰下撞击征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肩峰下撞击征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关节镜骨与关节MRI磁共振平扫

  肩峰下撞击征检查

血象和血液生物化学检查对撞击征诊断无直接帮助。血细胞计数、血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血尿酸测定等对排除其他关节疾病是必要的。

  X线摄片应常规包括上臂中立位、内旋位、外旋位的前后位投照及轴位投照,显示肩峰、肱骨头、肩盂及肩锁关节。X线平片可以识别出肩峰下钙盐沉积、盂肱关节炎、肩锁关节炎、肩峰骨骺发育异常和其他骨疾患。

  冈上肌腱出口部X线投照(Y位相)对了解出口部的结构性狭窄以及测量肩峰-肱骨头间距是十分重要的,其方法为:将患臂向下牵引,使其肩胛冈呈水平位,X线球管从健侧往患侧向下倾斜10°,指向患肩肩峰下间隙投照。

  X线摄片对1期、2期及3期撞击征的诊断无特异性,但在具有下列X线征象时,对肩峰下撞击征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1.大结节骨疣形成。因大结节与肩峰反复冲撞所致,一般发生于冈上肌止点嵴部。

  2.肩峰过低及钩状肩峰。

  3.肩峰下面致密变、不规则或有骨赘形成。喙肩韧带受到冲撞,或反复受到拉伸而使肩峰前下方骨膜下形成骨赘。

  4.肩锁关节退变、增生,形成向下突起的骨赘,致使冈上肌出口狭窄。

  5.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缩小。正常范围为1.2~1.5cm,<1.0cm应为狭窄,≤0.5cm提示存在广泛性肩袖撕裂。肱二头肌长头腱完全断裂,失去向下压迫肱骨头的功能,或其他动力性失衡原因也可造成A-H间距缩小。

  6.前肩峰或肩锁关节下方骨质的侵蚀、吸收;肱骨大结节脱钙、被侵蚀和吸收或发生骨的致密变。

  7.肱骨大结节圆钝化,肱骨头关节面与大结节之间界线消失,肱骨头变形。

  上述1~3点X线表现结合临床肩前痛症状和阳性撞击试验,应考虑撞击征存在。第4~7点X线征象属于撞击征晚期表现。

  除了采用不同位置的静态X线摄片及测量外,还应做X线监视下的动态观察。在出现撞击征的方向、角度,使患臂做重复的前举、外展等运动,观察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喙肩弓的相对解剖关系。动态观察法对于诊断动力性撞击征尤为重要。

  对撞击征晚期阶段并发肩袖断裂,造影术仍为目前完全性肩袖断裂特异性最高的诊断方法。

  撞击征进行肩关节造影的指征:①年龄在40岁以上,临床表现支持撞击征合并肩袖损伤,经非手术疗法3个月以上无效者。②肩峰下冲撞性损伤伴突发性外展、外旋肌力丧失者。③慢性肩前痛伴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④顽固性肩痛,伴盂肱关节失稳。

  肩关节造影时若发现对比造影剂自盂肱关节溢入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即可诊断肩袖完全性破裂。可观察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形态及腱鞘的充盈度判断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有否断裂。小型的肩袖断裂及不完全性肩袖断裂在造影时难以显示。肩峰下滑囊造影也有助于完全性肩袖撕裂的诊断,但由于肩峰下滑囊形态的变异以及显影的重叠性,其实用价值受到限制。无创诊断方法MRI检查对软组织病变有很高的敏感性,随着经验的积累,MRI检查对肩袖损伤诊断的特异性也在不断增高,已逐渐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之一。

  超声诊断法属非损伤性检查法,具有可重复性,对肩袖水肿、出血,以及腱内断裂和完全性断裂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目前超声诊断肩袖损伤尚无统一标准,超声图像解释还存在一定困难,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总结。对于肩袖内部分肌腱断裂的识别和诊断,超声检查术也许是今后应予重视的一个方向。

  关节镜检查术是一种直观的诊断方法,能发现肌腱断裂的范围、大小、形态,对冈上肌腱关节面侧的部分断裂及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也有诊断价值,并能从肩峰下滑囊内观察滑囊病变及冈上肌腱滑囊面的断裂。此外,在诊断的同时还能进行治疗,如肩峰下间隙的刨削减压、病灶清除和前肩峰骨赘切除,并可进行前肩峰成形术。关节镜检查是损伤性检查方法,需在麻醉下进行,并且还需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设备,不易广泛开展。

肩峰下撞击征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的治疗方法,治疗肩峰下撞击征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肩峰下撞击征应该吃什么药。

肩峰下撞击征一般治疗

  肩峰下撞击征西医治疗

一、治疗

1.肩峰下撞击征治疗方法选择

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撞击征的病因与病期。


  (1)撞击征1期 采取非手术治疗。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在肩峰下间隙注射皮质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剂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应用物理治疗。一般在治疗2周左右症状基本缓解之后开始做肩的功能练习,即向前弯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悬吊保护下做肩关节前后、左右方向的摆动运动(Codman钟运动)。3周之后开始练习抬举上臂,初始阶段应选择非疼痛方向的上举运动。宜在症状完全缓解6~8周后,再从事原劳动或体育运动,过早恢复体力活动与体育运动易使撞击征复发。

  (2)撞击征2期 进入慢性冈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阶段,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以物理治疗与体育疗法为主促进关节功能康复,并改变劳动姿势和操作习惯,调整工种,避免肩峰下撞击征复发。如病变进入第Ⅱ期后期,纤维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狭窄,使撞击反复发生,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丧失劳动能力达半年以上,则肩峰下纤维滑囊切除(也可在关节镜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韧带切断术应予考虑。凡属2期撞击征伴有明确的肩峰下结构解剖异常者,均应去除撞击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术、大结节骨疣切除、肩锁关节部分切除术和喙肩韧带切断术等,消除撞击因素。对动力失衡造成的撞击征,应根据病变性质重建动力平衡和关节稳定装置,如行肌腱修复术或移植术、盂肱关节成形术及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3)撞击征3期 均伴有冈上肌腱断裂和肱二头肌长头腱断裂等病理变化,是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对冈上肌腱断裂一般采用Mclaughlin修补术,对广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转位或冈上肌推移修补术,重建肩袖的功能,与此同时应常规做前肩峰成形术,切除肩峰前外侧部分,切断喙肩韧带,使已修复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击。术后患肢宜做零度位牵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3周之后去除固定行康复训练。

  肩峰下撞击征凡能得到及时诊断,明确病因和病理变化状况,得到正确治疗,一般均能取得较满意的结果。

  2.肩峰下撞击征的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期和大多数2期肩峰下撞击征患者。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带制动,在肩峰下的间隙注射激素能取得明显止痛效果。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能促进水肿消退,缓解疼痛,同时可行理疗。治疗2周症状缓解后开始功能锻炼(Codman钟运动)。3周后练习抬举上臂。症状完全缓解后6~8周恢复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Morrison等报道了非手术治疗(口服NSAID,肌肉等张、等长收缩锻炼)的616例肩峰下撞击征病例。经过27个月的随访,413例(67%)疗效满意;172例(28%)因疗效差而手术,手术后效果满意;31例患者疗效差但拒绝手术。他注意到,具有1型肩峰(扁平型)的患者要比2型(弯曲型)和3型(钩状)肩峰的患者更易获得较好的疗效。

  非手术治疗的时限在12~18个月不等。关节镜在肩峰下减压术中的应用使手术操作的并发症减少,因而非手术治疗的时间可能适当缩短。非手术治疗的时间依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但大多数报道建议非手术治疗的时间不应少于6个月。

  3.肩峰下撞击征的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指征是非手术治疗失败的2期和3期肩峰下撞击征患者。手术包括肩峰下减压和肩袖修复两部分,肩峰下减压术是首选,它包括清理有炎症的肩峰下滑囊,切除喙肩韧带、肩峰的前下部分和肩锁关节的骨赘甚或整个关节。切除肩锁关节并非常规进行,只有当肩锁关节有压痛、肩锁关节的骨赘被确定是撞击征的部分病因时才具指征。如今,肩峰下间隙减压手术可以由传统的开放技术或Ellman的关节镜技术完成。

  (1)开放的肩峰下减压术(前方肩峰成形术):Neer最早提出开放的肩峰下减压术(open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OSD),在他的研究中,疗效满意的标准是:术后患者无疼痛,患肩上举活动受限少于20°,至少保留75%的肌力;手术指征是:术前经9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仍有临床症状。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疗效较满意,1例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归因于并发肩锁关节骨性关节病。

  Rockwood等对Neer的肩峰下减压术作了改良。手术操作分为2步:首先在额状面沿锁骨水平切除肩峰的前方突出部分,然后在矢状面向后楔形凿去肩峰的前下部分。这样,肩峰的前后长度缩短,避免了Neer术后向前突起的残余骨赘。根据Neer的标准,平均随访4年,87%(33/37)的病例疗效评价为优良。

  在Hawkins等的研究报道中,有108例不伴全层肩袖撕裂的肩峰下撞击征患者行肩峰下减压术治疗。这组患者的术前平均病程为18个月,术后平均随访5年。根据Neer提出的标准,94例患者(87%)疗效满意;当排除了涉及劳工赔偿要求(workers compensation claim)的35例患者后,满意率上升到92%。Hawkins第一个提出劳工补偿要求与术后效果负相关。

  尽管大多数报道都表明Neer肩峰下减压术的效果令人满意,但也有一些研究报道了较高的失败率。Sahistand等对52例患者随访11个月后发现,只有40例患者效果满意,14例(27%)患者存在中到重度休息痛。21例(40%)患者有中到重度活动痛。

  开放的肩峰下减压术的并发症相当少,包括肩峰骨折、术后残留持续性疼痛以及术后肩关节僵硬、患肩无力、伤口感染及三角肌止点撕脱等。Odivie-Harris等分析了67例术后残留疼痛超过2年的病例,关节镜检查提示其中27例(40%)为诊断错误,28例(42%)为术中有操作失误,其余12例(18%)的诊断及操作无误。

  (2)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Ellman于1987年首先描述了关节镜下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ial decompressino,ASD)。在他的研究中,平均病程29个月的49例患者随访17个月后43例(88%)效果满意,6例效果较差,其中2例曾行开放的肩峰下减压术,再行关节镜术后仍有残留痛,2例又行开放的减压术而获成功,2例伴有巨大型肩袖撕裂。ASD短期随访(2~5年)的结果令人满意。Roye等依据UCLA评分在90例患者中随访41个月后得到了94%的优良率,其中34/56(62%)的投掷运动员重返赛场,但在投掷运动员中优良率只有79%。

  Stephens等详细报道了ASD长期随访的疗效。82例患者平均随访8年后优良率均为81%;16例失败(19%),其中13例(15%)经再手术疼痛得以缓解。其中的33例运动员由于疼痛和肌力下降而不能重返赛场。

  钬激光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技术,与传统的电凝、刨削技术比较,钬激光手术后无关节粘连、肿胀,疼痛水平低,因此在6周内患者的活动范围、外展力量优于传统的关节镜技术。钬激光手术1年后患者的评分要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

  ASD的主要并发症是切除的肩峰骨量少而使减压不彻底。但Matthews等报道了ASD术后6例患者并发肩峰骨折,他的发现表明了关节镜下对肩峰前下部准确定位的重要性。

  (3)OSD和ASD的比较:Checroun等回顾了1970~1996年关于OSD和ASD的英文文献,其中有34项研究共1935名患者符合以下标准:在同类期刊发表,材料及方法详尽可靠,患者只经肩峰成形而未行肩袖修补术。分析结果表明:开放的和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术的客观成功率分别是83.3%和81.4%,主观性满意率为90.0%和89.3%,重返工作率为43%和74%。由此,Checroun等认为两者的疗效相仿,但对于持续的2期原发肩峰下撞击征,他推荐首选ASD,而首次手术失效的病例选择OSD。与OSD相比,ASD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但它使患者较早康复,因为它不存在三角肌止点剥离、重建的过程。但T’Jonck等认为,ASD的这些主要优点在术后早期比较明显,1年后两者的区别已很轻微。

  Sachs等详细报道了OSD和ASD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平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41例2期撞击片病例,随机分为OSD组(22例)和ASD组(19例)。分别在术后2、6、12、26、52周评估,评价参数包括患者满意度、疼痛、关节活动范围、肌力、恢复日常活动和住院时间。随访的结果表明:ASD组的术后功能恢复比OSD组快,但其余各项指标并无统计学差异。

  (4)肩袖清理术:对肩峰下减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仍有一些争议,Budoff等认为,大多数肩峰下撞击征发生于肩袖内源性变性,减压术因使肩峰下软组织失神经支配而能较好地缓解疼痛,但不是针对病因治疗。肩峰下减压术后又有肩峰骨刺形成有利支持了这一点。减压术会破坏肩峰的骨膜和骨皮质,使大面积粗糙骨松质外露和导致大量瘢痕形成,继而喙肩弓纤维化,导致患肩的活动范围下降。原发的肩峰异常、先天性肩峰下出口狭窄这两类真正需要减压术的异常只占肩峰下撞击征的一小部分。喙肩弓对稳定肩关节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减压术会破坏喙肩弓,从而使肱骨头的异常上移不能受到限制。肩袖的病变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成纤维细胞增生,被认定是疼痛的根源。基于以上的理由,Budoff等反对将减压术作为一种常规手术,认为应有选择地进行,他推崇用肩袖清理术来治疗肩峰下撞击征。

  依据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矾分校矫形外科肩关节评分标准(VCLA)现已成为被广泛运用的公认评分方法之一。Budoff报道的98例肩袖清理术短期随访(2~5年)的优良率是89%,排除了有补偿要求的患者后为93%;长期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是81%,排除了有补偿要求的患者后为83%。他认为,肩袖清理术的重点在于准确定位肩袖的病变,并建议使用刨刀来检查而不是仅仅观察肩袖表面,病变区被覆的滑囊组织必须去除,直至健康的肌腱组织显露。

肩峰下撞击征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肩峰下撞击征应该如何护理,肩峰下撞击征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肩峰下撞击征一般护理

  肩峰下撞击征护理

一、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肩峰下撞击征饮食

饮食适宜:1、宜食活血化淤、芳香开窍的食物。2、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类。3、宜食补气益血、滋补肝肾等含营养的食物。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三七 活血化淤。可以很好地改善本病病情 山楂、藿香、薤白、荠菜等也可选用。
黑豆 补气益血、滋补肝肾。 枸杞子、桂圆、龟肉等有人也可选择。
葡萄 富含营养。属于营养丰富的水果 苹果等也可选用。
饮食禁忌:1、忌吃油炸、烧烤、过咸、过甜的食物。2、忌食麻辣、腥腻等厚味及烟酒刺激之品。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辣椒 辛、甘、大热。 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都要避免。
油炸食品 性属温热。会加重病情 不利于炎症的早日康复。
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对病情有加重的副作用 酒精性饮料也要避免。

肩峰下撞击征饮食原则

  肩峰下撞击征饮食保健

宜清淡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应增进营养,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及适当增加钙质。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如:青菜、芹菜、香蕉等。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第二肩关节肩峰下关节 肩峰下撞击征病因 肩峰下撞击征鉴别 肩峰下撞击征症状 肩峰下撞击征并发症 肩峰下撞击征就诊 肩峰下撞击征检查 肩峰下撞击征治疗 肩峰下撞击征护理 肩峰下撞击征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