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皮菌病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的病理病因,嗜皮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µ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µ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二、发病机制
嗜皮菌侵入人体,萌发成菌丝,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遇合适条件,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导致损害。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嗜皮菌病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与疙瘩皮肤病及牛犊的恶性卡他热和粘膜病相区别。疙瘩皮肤病在短期发病后有特征的疙瘩出现在全身皮肤上,但同时所有淋巴结肿胀,肩前和股前淋巴结尤为明显,并且此病只感染牛而对其它动物无致病性。在牛犊,侵害鼻镜和脸部时,易怀疑为恶性卡他热和粘膜病,但这两个病都有拉稀和口炎,并无嗜皮菌病的特征性痂块。
嗜皮菌病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症状,尤其是嗜皮菌病的早期症状,嗜皮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嗜皮菌病会怎样?
一、症状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二、诊断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嗜皮菌病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嗜皮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本病属于良性疾病,就算不予治疗,也可自行恢复。但由于本病有皮肤的破溃损伤,故应重点预防感染,避免严重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出现。患者可因皮肤完整性被破坏,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嗜皮菌病就诊
嗜皮菌病就诊指南针对嗜皮菌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嗜皮菌病挂什么科室的号?嗜皮菌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嗜皮菌病要做哪些检查?嗜皮菌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嗜皮菌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嗜皮菌病患者就医,解决嗜皮菌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常见问诊内容:
建议就诊科室:
最佳就诊时间:
就诊时长:
诊断标准: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重点检查项目:
嗜皮菌病检查
向您详细介嗜皮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嗜皮菌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皮肤真菌镜检脓汁和创伤感染标本细菌学检查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
嗜皮菌病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的治疗方法,治疗嗜皮菌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嗜皮菌病应该吃什么药。
嗜皮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嗜皮菌病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嗜皮菌病应该如何护理,嗜皮菌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嗜皮菌病一般护理
1.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忌烟酒忌辛辣。忌油腻忌烟酒。忌吃生冷食物。
3.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嗜皮菌病饮食
嗜皮菌病饮食原则
1、嗜皮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嗜皮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