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的病理病因,狐惑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狐惑疾病病因
中医认为,其发病初期多由感受湿热毒气所致,继之,中阳受损,脾虚而聚湿酿热,湿热内生;或烁伤阴津,虚火内炽。
狐惑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狐惑鉴别诊断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匿^虫)病也。”参见(匿^虫)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为牙疳、下疳的故名。
狐惑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症状,尤其是狐惑的早期症状,狐惑有什么表现?得了狐惑会怎样?
狐惑症状诊断
热邪在内则扰乱神明,在外则发为痈疡。与西医的白塞氏病类似。常见证型有:
①肝脾湿热型狐惑。
多在初起,证见发热心烦,坐卧不宁,纳少,尿黄便干,口腔及外阴溃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
②脾虚挟湿型狐惑。
证见头重倦怠,身热不甚,烦扰不安,纳呆口干,腹胀便溏,口腔及外阴溃疡久不愈合,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治宜健脾除湿,方用补中益气汤。
③阴虚内热型狐惑。
证见潮热心烦,头晕失眠,手足心热,口干口苦,便秘尿赤,口腔及外阴溃疡,局部暗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治宜滋肝肾,清虚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本病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
狐惑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有哪些并发病症,狐惑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狐惑并发症
《医宗金鉴》卷三十七:“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
狐惑就诊
狐惑就诊指南针对狐惑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狐惑挂什么科室的号?狐惑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狐惑要做哪些检查?狐惑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狐惑就诊指南旨在方便狐惑患者就医,解决狐惑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尿黄便干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建议就诊科室:
中医科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诊断标准: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兼用外治法。本病类似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或谓本病即(匿^虫)病。《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匿^虫)病也。”参见(匿^虫)病、虫病条。亦有谓本病为牙疳、下疳的故名。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溃疡消失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疼痛缓解后转门诊治疗。重点检查项目:
1.眼科检查
眼的一般检查,包括眼附属器和眼前段检查。主要目的是看黄斑的视功能。一般人认为,视力正常就是指能够看清视力表中的1.5或1.0,而实际上检查视力正常与否的标准是:视力矫正后能否达到标准,即验光配镜后的视力能否达到标准。
2.妇科常规检查
妇科常规检查是对妇女进行的常规的妇科检查,分为妇科专科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是治疗疾病之前都必须进行的首选项目,目的在于有效诊断和检查患者的具体病情,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引起女性生殖道炎症的病原体不外乎两大来源,即来自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或来自外界入侵的病原体。
3.血管彩超
血管彩超检是用于检查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血管彩超检查被称为无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利用彩超显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管腔内径等一些血管情况。其中彩超是在黑白B超图像基础上加上以多普勒效应原理为基础的伪彩而形成的。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病变部位及相对应的病征。
4.颅脑MRI检查
颅脑MRI检查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用于观察脑部有无病变,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
5.便常规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狐惑检查
向您详细介狐惑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狐惑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
1.眼科检查
眼的一般检查,包括眼附属器和眼前段检查。主要目的是看黄斑的视功能。一般人认为,视力正常就是指能够看清视力表中的1.5或1.0,而实际上检查视力正常与否的标准是:视力矫正后能否达到标准,即验光配镜后的视力能否达到标准。
2.妇科常规检查
妇科常规检查是对妇女进行的常规的妇科检查,分为妇科专科体检及相关辅助检查。是治疗疾病之前都必须进行的首选项目,目的在于有效诊断和检查患者的具体病情,根据实际情况为患者拟定治疗方案。引起女性生殖道炎症的病原体不外乎两大来源,即来自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或来自外界入侵的病原体。
3.血管彩超
血管彩超检是用于检查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项辅助检查方法。血管彩超检查被称为无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利用彩超显示出血管的解剖结构、管腔内径等一些血管情况。其中彩超是在黑白B超图像基础上加上以多普勒效应原理为基础的伪彩而形成的。 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病变部位及相对应的病征。
4.颅脑MRI检查
颅脑MRI检查是对脑部进行MRI检查,用于观察脑部有无病变,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
5.便常规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狐惑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的治疗方法,治疗狐惑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狐惑应该吃什么药。
狐惑辨证论治
狐惑中医治疗
本病在早期多为实证,中、晚期多为本虚标实,其病变涉及肝、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是热邪内扰,湿热毒气熏蒸,内则扰乱神明,外则发为痈疡。本病的治疗,初期以清热利湿解毒祛邪为主,中、晚期则以补虚佐以祛邪解毒之法。
一、湿热内蕴型
[证见] 发热,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食欲不振,甚至厌食,欲呕,口腔、咽喉、外阴溃疡灼痛、腐臭,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色黄粘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杲《兰室秘藏》)合泻黄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处方:龙胆草15克,栀子、黄芩各12克,黄连10克,石膏30克,柴胡12克,防风10克,车前子、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藿香12克,金银花18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温热伤阴者,可选加玄参15克、天花粉20克。湿盛者可加六一散30克,薏苡仁、士茯苓各20克。便秘者加枳实、大黄各12克。
2、中成药⑴牛黄解毒片,每次4片,每日3次。⑵清开灵口服液,
每次2瓶,每日3次。⑶羚翘解毒丸,每次1丸,每日3次。
二、阴虚内热型
[证见] 午后低热,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头晕,多失眠,口干苦,尿短赤,大便干结,口、咽、外阴溃疡,患处暗红,溃烂灼痛,舌质红,苔干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清热。
[方药]
1、主方:一贯煎(魏之琇《柳洲医话》)加减
处方:生地黄20克,枸杞子12克,麦冬、沙参、玄参、白芍各15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川楝子10克,山药18克,龟板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热盛者,选加玄参、白薇、地骨各15克,知母、黄柏各12克。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本病的眼部症状一般发生较晚。红肿羞明者,可用温清饮(即四物汤合黄连解毒汤),并酌加菊花、密蒙花、夏枯草、谷精草等。红肿清退之后,即改用滋肾清肝为主。
2、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每次9克,每日3次。
单方验方:玄参地黄汤(张俊雄《福建中医药》1988.6)
处方:玄参、生地黄、熟地黄、党参、茯苓皮各15克,山药20克,山茱萸、菟丝子、泽泻各12克,郁金、牡丹皮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
3、 外治法本病除内服药外,还须配合外洗,促进溃疡愈合。
⑴苦参30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⑵陈艾叶30克,黄药子20克,白矾3克,煎水洗外阴,每日2次。
⑶锡类散,撒于患处,每日3次。
⑷双料喉风散,吹喉舌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⑸竹茹,研为细末,经清毒处理后,撒于口腔溃疡处,每日3次。
⑹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置于纱布上,贴两足心涌泉穴,每晚1次。
狐惑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狐惑应该如何护理,狐惑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狐惑饮食
狐惑饮食原则
狐惑饮食保健
1、狐惑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尽量吃易咀嚼少刺激性的食物。
2、狐惑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有溃疡时忌食牛、羊、鸡、海鲜、猪头、猪蹄及辛辣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