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理病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根据各种原因作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如下3个方面:

  1.作用于骨髓

  (1)骨髓损伤:①药物:包括细胞毒和非细胞毒药物;②放射线;③化学物质:如苯、DDT、二硝基苯酚、砷酸、铋、一氧化氮等;④某些先天性和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如Kostmann综合征、伴先天性白细胞缺乏的网状发育不全、伴粒细胞生成异常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等;⑤免疫性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⑥感染: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鲁菌病、粟粒性结核;病毒感染,如肝炎、艾滋病等;⑦血液病:如骨髓转移瘤、骨髓纤维化、淋巴瘤、白细胞减少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

  (2)成熟障碍:①获得性:如叶酸缺乏、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等;②恶性和其他克隆性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2.作用于外周血

  (1)中性粒细胞外循环池转换至边缘池(即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①遗传性良性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②获得性: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恶性营养不良病,疟疾等。

  (2)血管内扣留:如由补体介导的白细胞凝集素所致的肺内扣留、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脾内扣留等。

  3.作用于血管外

  (1)利用增多:如严重的细菌、真菌、病毒或立克次体感染、过敏性疾患等。

  (2)破坏增多:如脾功能亢进等。

  二、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不外乎:①粒细胞生成减少或无效生成;②粒细胞破坏丧失过多,粒细胞寿命缩短;③粒细胞分布异常;④综合前3种机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粒细胞减少症需从下列方面进行鉴别。

  1.继发性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因鉴别 前述八大类原因,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一般不难鉴别。但药物诱发者,有时要确定为某一药物所致,会有一定难度,因为患者可能同时或先后使用多种药物。鉴别意义在于今后究竟应终身禁用哪一种药物。

  2.各种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鉴别 根据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确定为良性或严重性粒细胞减少;周期性规律发作者,最易明确诊断;各种综合征伴发的粒细胞减少,则可根据各自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区分。此外,发病年龄对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粒细胞减少并发感染与感染诱发的粒细胞减少的鉴别 非感染原因引发的粒细胞减少症,其粒细胞减少发生在前,感染并发在后;感染诱发的粒细胞减少,则反之。非感染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如并发感染,大多还有明确的原发病。

  4.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和急性白血病鉴别 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患者,主要是骨髓象(有时也累及血象)可出现较多粒系早期细胞,包括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有时可超过30%,酷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鉴别点:①前者有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史,以及原发病或用药史。②无淋巴结、肝、脾大等白血病浸润的体征。③通常无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④短期动态观察,骨髓及外周血早期粒系细胞逐渐减少及消失。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症状,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早期症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什么表现?得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怎样?

一、症状

  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血液学异常,如未合并感染,则往往无临床表现。如长期粒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主诉乏力、困倦。一旦合并感染,则依感染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1.白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白细胞数<4×109/L。儿童则参考不同年龄的正常值确定。

  2.粒细胞减少症 外周血ANC<1.5×109/L。

  3.粒细胞缺乏症 外周血ANC<0.5×109/L。

  总之,确定上述诊断后,还需按各种原发病的诊断标准,检出原发病。并发感染者,则按各种感染的诊断标准明确之。

二、诊断

  诊断评析:粒细胞减少症诊断通常无困难,根据血象检查即可确定。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为一种血液学异常,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因此诊断的难度在于寻找原发病。

  粒细胞减少后常合并感染,尚需鉴别感染是原发病,还是并发症,有时甚为困难。临床上继发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多见于病毒感染,因多数患者未达粒细胞缺乏的程度,通常不合并严重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故其临床意义有限,常无需特殊处理。真正有临床意义的是粒细胞缺乏症,几乎全部均合并感染,需立即作应急处理。其中药物通过免疫机制诱发者占首位,大多为个体特异体质决定,故也无法预防。由细胞毒药物引起者,可预期采取控制用量、用药时间及予G-CSF预防,较易解决。此外,某些发生在婴幼儿及新生儿期的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来势凶猛,需及时判断及处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哪些并发病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合并症为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皮肤感染等。如粒细胞缺乏症常急骤起病,患者均有寒战、高热,口腔最易并发严重感染,表现为坏死性溃疡,常被灰白色或黑色假膜覆盖,软腭或咽弓可因坏死而穿孔,即所谓的走马疳。会阴区感染是仅次于口腔的易发部位,直肠、肛周及阴道均可发生坏死性溃疡。上述部位的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因缺乏粒细胞常造成感染迅速扩散,进展为败血症,病死率很高。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诊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诊指南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挂什么科室的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要做哪些检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诊指南旨在方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就医,解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体重与饮食的关系。

    3、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4、有无真菌感染、粒细胞减少等伴随症状?

    5、大便、睡眠情况。

    6、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7、治疗情况如何?

    8、有无药物过敏史?

  •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 诊断标准:

    (1)病史:有无药物、感染、毒物接触等病因;患儿种族;家族成员中有无慢性或反复感染史;检查家族成员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家系中有无1岁以下死亡原因不明者。发生粒细胞减少的缓急及程度、发病年龄、次数、发作规律和家族史。 (2)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发病时间随病因不同而异,起病可急可缓。多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其临床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有关。轻者多为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炎、皮肤疖肿等:重者除皮肤、口腔黏膜感染外,可有肺、泌尿系感染,甚至败血症等表现及体征。体格检查应注意检查口腔黏膜、牙龈、淋巴结、肝、脾、肛周等。 (3)实验室检查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白细胞数量增加后,不适随诊。
  • 重点检查项目:

    1.血象

    血细胞计数通常显示白细胞数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如能进行显微镜直接观察,则更可靠,正确,少数患者可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但粒系增生常减低,伴成熟障碍,即中,晚幼粒以下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系及巨核系基本正常。引发粒细胞减少的各种感染,应分别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3.抗原抗体检测

    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应检测有关病毒的抗原和(或)抗体,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取感染灶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真菌感染者的感染灶分泌物涂片检查也有重要价值。

    4.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

    可定位诊断及帮助定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各种有关的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部位,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可确诊。

    5.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进行有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则是确诊的关键。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

向您详细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血液及骨髓细菌培养

  1.血象 血细胞计数通常显示白细胞数减少,分类中粒细胞明显减少,而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如能进行显微镜直接观察,则更可靠、正确。少数患者可伴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大多在正常范围内,但粒系增生常减低,伴成熟障碍,即中、晚幼粒以下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系及巨核系基本正常。

  引发粒细胞减少的各种感染,应分别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3.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应检测有关病毒的抗原和(或)抗体。细菌、真菌感染者应取感染灶分泌物培养及血培养,真菌感染者的感染灶分泌物涂片检查也有重要价值。

  4.感染灶的影像学检查可定位诊断及帮助定性。恶性肿瘤患者经各种有关的影像学检查可明确部位,病理或细胞学检查可确诊。

  5.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进行有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则是确诊的关键。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方法,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该吃什么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停止接触可疑毒物,针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各种原发性疾病的治疗等。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主要表现是感染,但感染发生的危险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呈负相关:中性粒细胞数(1.0~1.8)×109/L的患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小,(0.5~1.0)×109/L者居中,<0.5×109/L的患者可能性最大。此外,感染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及病程有关,一般来说,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疾病,如继发于细胞毒药物、骨髓放疗或早期造血祖细胞内在缺陷等所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比其他原因所致的患者其感染发生的几率更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同时伴有单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比仅只有单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更为严重。因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应因人而异,因病因而异。

  1.升中性粒细胞数的治疗

  (1)促白细胞生成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很多,如维生素B6、维生素B4、利血生、肌苷、脱氧核苷酸、雄激素、碳酸锂等,但均缺乏肯定和持久的疗效,因此,初治患者可选用1~2种,每4~6周更换一组,直到有效,若连续数月仍不见效者,不必再继续使用。

  (2)免疫抑制药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输注等,对部分患者,如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或由细胞毒T细胞介导的骨髓衰竭患者等有效。

  (3)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主要有非格司亭(rhG-CSF)和rhGM-CSF。用非格司亭(rhG-CSF)治疗严重的慢性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0.5×109/L)的Ⅲ期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报道:120例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和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用非格司亭(rhG-CSF )3.45~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续4个月后,其中108例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Fehy综合征、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内破坏不定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Kostmann综合征、Shwachmann综合征等也有治疗成功的小宗病例报道。治疗不仅通过促进骨髓内粒细胞生成和释放而使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而且可以激活成熟中性粒细胞,从而使其吞噬功能增强而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2.骨髓移植 除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淋巴瘤等成功地用骨髓移植治疗外,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有治疗成功的报道。由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治疗相关病死率高,因此,应权衡利弊,绝对掌握好选择该治疗的适应证。

  3.感染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治疗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仅只有发热而无脓毒血症表现者,一般可在门诊治疗以避免医院内继发感染。对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特别是粒细胞缺乏患者)出现发热时,应以内科急诊患者对待,立即收入院治疗,有条件时应予逆向隔离。在进行皮肤、咽喉、血、尿、大便等部位的病菌培养检查后,立即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若病原菌明确患者,则根据药敏试验改用针对性的窄谱抗生素。若未发现病原菌,但经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者在病情治愈后仍应继续给予口服抗生素7~14天。若未发现病原菌,且经前述处理3天后病情无好转,对病情较轻者可停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再次进行病原菌培养,若病情较重者应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真菌药,如两性霉素B等。对于严重感染患者,还可给予中性粒细胞输注,由于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和组织中的生存期短,因此至少1次/d,连续3天方可起效。

  二、预后

  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病程、病因、治疗方法等有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时,感染的机会较少,如果去除病因,则预后较好。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在过去因继发感染致使病死率高达70%~90%,目前因抗菌药物、造血细胞生长因子(G-CSF、GM-CSF)等控制感染手段的增强及广泛应用,使大多数病人能度过感染关,预后良好,病死率已降至25%以下。但年老、全身衰竭、黄疸或合并严重感染者病死率高。虽积极治疗10天仍无明显好转者预后较差。骨髓中尚保留少量幼稚细胞比完全缺乏者恢复较快。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存在并有增多趋势,提示疾病的好转。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应该如何护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般护理

  1、忌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奶与奶制品及禽蛋。

  3、平时饮食应少量多餐,服用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暴饮暴食,增加胃肠压力。

  4、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

  5.平时应禁止食用辛辣食物,以免引起疾病反复发作。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饮食

饮食适宜:1.宜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2.宜吃高蛋白质的食物;3.宜吃高维生素C的食物。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精 瘦肉 蛋白质含量丰富,可增加机体免疫力,提升白细胞数量。 2-3个每天,白水煮食即可。
牛奶 营养丰富,主要含有钙质以及铁元素,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机体抵抗力,改善白细胞减少 每日500毫升即可。
折耳根 又叫做鱼腥草,具有增加免疫力的作用。 凉拌食用或者与瘦肉片炒食均可
饮食禁忌:1.忌吃高盐、高调味料的食物;2.忌吃燥热性的食物;3.忌吃刺激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味精 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尽量避免。 可用天然调味料。
咸鱼 味道比较厚重,不利于白细胞的恢复。 换吃淡水鱼。
料酒 具有酒精成分,对白细胞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换吃无酒精的调料。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饮食原则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能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2、不能吃不含铁质的食物

  3、少吃多餐,容易消化,不能暴饮暴食

  4、根据病情对症调理饮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嗜中性白血球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鉴别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症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诊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检查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护理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