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的病理病因,麻疹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illivirus),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活力。
1.形态与结构
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nm~250nm,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16kb,基因组有N、P、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个结构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large polymerase,L)。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包膜,表面有两种刺突,即HA和溶血素(haemolyxin,HL),它们的成分都是糖蛋白,但性质各异。HA只能凝集猴红细胞,还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HL具有溶血和使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HA和HL均有抗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2.培养特性
病毒可在许多原代或传代细胞(如人胚肾、人羊膜、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产生融合、多核巨细胞病变。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3.抗原性
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变异。根据核苷酸序列不同,世界上流行株可分为8个不同的基因组,15个基因型。
4.抵抗力
病毒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
长年以来一直认为麻疹病毒是遗传性、抗原性稳定的一种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分离到的麻疹病毒野毒株,与五六十年代相比,在生物学特性和抗原性上出现不少差异,主要表现为血凝和血吸附性消失,细胞培养敏感范围缩小及发生抗原性漂移。
通过测定各地流行的麻疹病毒野毒株基因序列,发现存在各种基因变异。2001年WHO将其划分为八个基因组(A,B,C,D,E,F,G,H)和20余个基因型(A,B1-3,C1-3,D1-9,E,F,G1-3,H1-2)。
A型:首次于1954年分离到,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疫苗株病毒。
B型:1983首先在非洲分离到。
C型:70年代曾在美国分离出,以后则在欧洲流行,近年来在高免疫率地区中造成几次暴发流行。
D型:D1型于1974年在英国首先发现,其后D3~D5型在亚洲流行,我国台湾也分离到D3型,在南非、美洲近年来有D3,D6型流行。
E型:1971在美国发现,德国也有,现已不再流行。
F型:1979于西班牙SSPE患者中发现,G型1983于美国发现。
H型:1998年我国首次报道麻疹野毒株分子流行病学情况,证实1993、1994年分离到H型,湖南、山东、河北、北京、海南、安徽等地分离到了H1型,后在越南分离到H2型。
上述麻疹野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有利于找到麻疹病毒发生变异的因素;鉴定变异毒株及其起源地,流行途径等,对改进现有麻疹疫苗,更好更快地达到消除麻疹的世界目标十分重要。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通过动物实验和志愿者的试感染,对无并发症的麻疹病毒感染过程有比较完整的了解。麻疹病毒随患者喷射的飞沫小滴侵犯易感者的鼻咽部和呼吸道其他部位或眼结合膜进入人体,病毒在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感染。
第1~2天:受感染后病毒在入侵的局部病灶黏膜细胞中迅速繁殖,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进入白细胞;
第1~3天:并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循环由单核白细胞携带,散播到肝、脾、骨髓、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组织及其他脏器的淋巴组织中大量繁殖扩散,
第3~7天:发生第二次大量的病毒血症。血液中受病毒侵犯的主要为单核白细胞,病毒在T细胞、B细胞中也都繁殖良好。机体的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都可受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和坏死。受感染的组织广泛,包括肝、脾、胸腺、淋巴结、皮肤、眼结合膜,整个呼吸系统从上呼吸道直到肺部等,此时临床症状达高峰(前驱期)。随呼吸道卡他症状出现1~3天后,口腔黏膜出现科氏斑(Koplik spots),继而皮肤发生斑丘疹。
第11~14天:此时麻疹病毒在入侵细胞内增生,破坏细胞,引起炎症,导致临床症状明显,症状也可由于炎症产物引发过敏所致。对皮疹和科氏斑的发生机制一般有三种解释:
①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中病毒抗原与机体抗体发生作用,激活不同反应引起皮肤损害;
②病毒直接损害黏膜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
③皮肤血管内皮细胞中T细胞诱导病毒抗原发生迟发超敏反应。临床上T细胞缺陷者感染麻疹病毒后常不出现皮疹,而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感染麻疹病毒后则照样出疹。
第15~17天:各脏器、血液内的麻疹病毒量随体内特异性抗体的上升而迅速下降,直至消失,基本进入恢复期。
2.病理变化
当麻疹病毒侵犯各类组织和细胞时,主要引起炎症,有广泛单核细胞浸润和细胞坏死、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此种巨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可含100个以上的细胞核,胞质内及胞核内均可见到嗜酸性包涵体,也可见到聚合的病毒衣壳体,尤以胞质内为多。
佛巨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见到的多核巨细胞称为华-佛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 cell);
存在部位:咽部淋巴组织、扁桃体、支气管旁及肠系膜淋巴结、阑尾及肠壁淋巴组织中;
上皮巨细胞:在呼吸道和肠道黏膜、皮肤上皮表层等组织找到的融合多核巨细胞称之为上皮巨细胞。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时,呼吸道上皮巨细胞常从表面脱落,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找到,有一定诊断意义。
麻疹皮疹病理活检中可找到典型的上皮巨细胞,皮肤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出现坏死,继而角化脱屑。皮疹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血管扩张,也曾在皮疹处找到病毒抗原。科氏斑病变与皮疹相仿,可坏死成小溃疡,大多为病毒血症结果,而非原发病灶。
呼吸系统病变:单纯麻疹过程中,病理损伤以呼吸系统、淋巴组织及黏膜皮肤为主。
呼吸系统:病变较显著,黏膜有充血水肿、单核细胞浸润,甚至黏膜坏死,形成溃疡。
肺部:发生间质性肺炎,以多核巨细胞病变为主,称麻疹巨细胞肺炎(Hacht巨细胞肺炎),尤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当并发细菌感染时,则可有肺实质化脓性炎症。
肠壁和小肠阑尾的淋巴细胞:可见含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和炎症改变,麻疹脑炎患者的脑和脊髓可呈现肿胀充血,可见散在出血灶,血管周围渗血及淋巴细胞浸润,后期可见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3.免疫反应
麻疹的恢复和抗再感染麻疹病毒感染的恢复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特异抗体和干扰素的产生,三者同时在疾病早、中、晚期发生复杂的互动作用。单纯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如得麻疹,其疾病过程仍如一般正常人,病愈后也未出现重复感染;而细胞免疫低下者患麻疹即使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其麻疹病程常较严重、迁延不愈,常因而致死。故认为在麻疹恢复过程中细胞免疫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体液免疫更为重要,然而在预防麻疹感染中血清抗体却起着重要作用,被动免疫的防病机制即在于此。因此,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应答应该是机体综合的免疫功能。
(1) 特异抗体的升降:
自然感染:麻疹病毒自然感染后4~10天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就在血液中开始上升,而于4~6周达高峰,1年后下降到1/4,但几乎终身保存一定水平,如不再接触麻疹病毒,15年后抗体水平可降至1/16,仍有一定免疫力。补体结合抗体出现较晚,持续时间也短。
原发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基本都存在于IgM和IgG中,IgM抗体在发热后2~3天即可在血液中检查到,迅速上升,约10天达高峰,其水平可达1∶10万,30~60天后逐渐下降消失,阳性表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可与IgM同时或稍晚出现,25~30天达高峰,以后抗体水平渐渐下降,6个月内降至1/4~1/2,以后下降缓慢,维持在低水平,阳性常表示以往感染,在呼吸道局部还可检出sIgA分泌增高。一般在出疹后几天IgG抗体就可高达1∶10万、血凝抑制抗体≥1∶512。
从麻疹病毒分子生物学分析中观察到病毒各种基因编码的结构蛋白在感染机体后都可引起各自相应的抗体,其消长动态也各不相同。如抗N、P蛋白抗体在麻疹出疹时就能查到,且滴度上升很迅速,不久即达高水平。抗H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吸附于敏感的宿主细胞,在皮疹出现时也已可检出,2~3周内滴度明显上升。抗F蛋白抗体能阻止病毒在细胞间扩散,其血液中抗体滴度始终稳定在较低水平,H血凝抑制抗体和F血溶抑制抗体都在中和病毒时起作用,是防止再感染的主要抗体,后者比前者更重要。M膜蛋白抗体在疾病初期3周内只能有50%患者呈阳性,抗体水平也较低。
患麻疹后能长期保存抗麻疹病毒的免疫力,其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患病后曾反复再接触麻疹病毒有关。再接触麻疹病毒后往往不发生明显症状而呈隐性感染,但体内抗体滴度可再次上升,增强特异免疫力。此外,认为对麻疹病毒产生的细胞免疫在预防麻疹再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抗体水平下降到最低时也能保护机体不发生再感染。
(2)特异的细胞免疫反应:麻疹感染过程中,CD8+和CD4+T细胞被激活,参与清除病毒和导致出疹的过程。麻疹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细胞免疫反应,使T细胞致敏,可出现对麻疹病毒特异的I和Ⅱ类具有细胞毒的T细胞,可引起细胞病变,释放淋巴细胞活性因子,导致单核细胞浸润,多核巨细胞形成和受侵细胞的坏死,同时也使病毒感染终止。
(3)非特异免疫反应:麻疹过程中尚伴有其他非特异免疫反应:如补体系统受抑制;C3,C4,C1q及C5下降,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受抑,T细胞和B细胞均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IgA下降、IgM上升,而IgG改变不多。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移动能力减弱,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减少。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在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后都可减弱,这可能与麻疹时细胞免疫反应有关,常由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的上升引起。由于麻疹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各种免疫反应明显下降,因而使患者原有的湿疹、哮喘症、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暂时得到缓解,但患者却容易出现肺部继发感染,原有结核病灶可出现恶化,结核菌素反应原先呈阳性者,麻疹时或其后可暂时转阴性,伤口愈合也往往迟缓等不良后果。
(4)干扰素: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作用:感染麻疹病毒或接种麻疹活疫苗后6~11天时可在血清中出现干扰素水平上升,持续30天后消失,此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干扰素具有保护作用。
麻疹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麻疹应与常见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分别叙述如下:
1.风疹 又称“风痧”,痧子等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中医《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风疹又名风痧。多由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或加味消毒饮风疹应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重点应与轻型麻疹相鉴别。皮疹为稀疏色淡斑、丘疹,1~2天内即消退,不脱屑、不留痕。同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少并发症,预后好。测血清特异抗体可助鉴别。
2.幼儿急疹 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1岁以内为主。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出疹为特点。本病古称“奶麻”、“假麻”,其病因是由于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肤,与气血搏结所致。
骤起高热,持续3~5天,而突然下降,可伴发高热惊厥,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现皮疹,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以躯干为多,1~2天即自动消退,疹退后一般不脱屑或留有色素沉着。发热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猩红热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
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红疹,疹间皮肤充血,呈现一片猩红,压之退色。疹退后可发生大片脱皮,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4.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时常伴发各种类型皮疹。多发生于夏秋季。
表现: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腹泻等,偶见黏膜斑,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疹,也有热退方出疹者。
特征:皮疹多样,大多为斑丘疹,也可为小疱疹、荨麻疹样。皮疹消退后不脱屑、不留痕。外周血象无特殊变化,或可有白细胞轻度增加。
5.其他 如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过敏、过敏性皮疹、川崎病(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等亦须与麻疹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加以区分。
麻疹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症状,尤其是麻疹的早期症状,麻疹有什么表现?得了麻疹会怎样?
一、症状:
1.典型麻疹
潜伏期:一般为10天±2天(6~21天),感染严重或经输血获得感染者潜伏期可短至6天,接受过免疫制剂(全血、血清、免疫球蛋白等)或曾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发病时,则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潜伏期末1~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甚至有一过性皮疹,但甚罕见。
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
1)前驱期:一般持续3~5天,体弱及重症可延长至7~8天,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此种细小口腔内疹,呈白色,为0.5~1mm针尖大小,散在于鲜红湿润的颊黏膜上。初起时仅几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口唇内侧、牙龈等处,也偶见于眼睑结合膜上,极少发生于硬、软腭。斑点数目少时易在日光下见到细小白点,周围红晕,数目众多时可融合成片,仅见充血的颊黏膜上有细盐样突起颗粒。科氏斑一般维持2~3天,迅速消失,有时在出疹后1~2天还可见到。个别患者在前驱期开始时见到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数小时内就消退,称为前驱疹。有时在腭垂(又称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可发现棕红色斑点,出疹期初迅速隐去。
2) 出疹期:
皮疹:起病后3~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2天。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身。皮疹以斑丘疹为主,开始时颜色鲜红,压之退色,大小不等,平均直径2~5mm,分布稀疏分明,至出疹高峰时皮疹数目增多,聚集融合成片,色泽也渐转暗,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偶见小疱疹或细小出血性皮疹。
其他器官病变症状:病情严重时,尤其伴有心肺衰竭时,皮疹颜色可突然转暗,并快速隐退。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以上,精神委靡、嗜睡倦怠,或终日烦躁不安,咳嗽加重有痰、唇舌干燥、咽极度充血、眼睑浮肿,分泌物多。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肺部常闻干、湿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普种疫苗前年代成人较少患野毒株麻疹病毒引起的自然感染,出疹期中毒症状成人常比小儿为重,皮疹也都密集,但并发细菌感染似较婴幼儿为少。
3)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14天。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在单纯麻疹患者,当皮疹和中毒症状发展到高峰后,体温常于12~24h内较快下降,随之患者精神好转,呼吸道症状减轻,但咳嗽常可延续较久,食欲大大好转。一般体温下降后2~3天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斑,伴糠麸样细小脱屑,以躯干为多,2~3周内退尽。
2.非典型麻疹 根据麻疹病毒基因差异、毒力强弱,进入人体数量多少,以及患者年龄大小、健康状况、营养优劣、免疫力的高低等,麻疹的临床发展过程除大多为典型麻疹外,在部分病例尚可呈现以下非典型表现。
1)轻型麻疹:大多因体内对麻疹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所致,如6个月前婴儿尚留有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抗体,或近期注射被动免疫制剂,或以往曾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及第二次感染发病者,都可表现为轻症。轻型麻疹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
此型临床上主要表现:发病轻,前驱期短而不明显,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科氏斑不典型或不出现,全身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仅有低中度热。皮疹稀疏色淡,病程较短,很少并发症,但病后所获免疫力,特异抗体上升滴度与患典型麻疹者基本相同。
现已证实麻疹也有不少隐性感染或无皮疹型麻疹,只能依据病后血清特异抗体增加来证实。
2)重型麻疹:大多由于患者体质弱,有其他疾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或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等,使麻疹病情加重,如中毒性麻疹,因麻疹病毒感染严重。
此型临床上主要表现:起病不久即出现高热40℃以上,伴有严重中毒症状,往往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唇指发绀,反复惊厥,脉搏细速,呈暗红色,皮疹密集,融合成片。皮疹可呈出血性,形成紫斑,甚至伴发内脏出血、呕血、咯血、便血等(出血性麻疹),有时皮疹呈疱疹样可融合成大疱(疱疹样麻疹)。有些年幼体弱小儿麻疹皮疹疏淡,未能出透,未及手足心,或皮疹突然隐没,体温下降低于常温,面色苍白或青灰色(中医称白面痧),四肢厥冷,大多因心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引起(休克性麻疹),心率快速、脉搏细弱,呼吸不规则或困难。并发重症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或其他病毒性肺炎(腺病毒性肺炎)等也常属重症,常发生心力衰竭,病情重危,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以往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者,当接种4~6年后再接触麻疹急性期患者,就可引起异型麻疹。潜伏期为7~14天。
此型临床上主要表现:多数患者无典型科氏斑。前驱期可突发高热,达39℃以上,伴头痛、肌痛、腹痛、乏力等,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可有干咳,多半无流鼻涕、眼泪、眼结合膜炎等。起病后2~3天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腕部、踝部开始,向心性扩散到达四肢近端及躯干,以下身为多,很少扩散到乳头线以上部位,偶见于头面部。皮疹一般呈黄红色斑丘疹,有时呈2~3mm大小的小疱疹,有痒感,消退时不结痂,皮疹偶呈瘀点、瘀斑或荨麻疹样,常伴四肢水肿。呼吸道症状虽不严重,但肺部有时可闻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肺部片状阴影。此种肺炎可反复延续1~2年。有些患者可表现为肝、脾肿大、肢体麻木、无力和瘫痪,也可临床上不出现明显皮疹,而有其他脏器病变症状。
4)免疫低下者患麻疹:无论患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低下(如肿瘤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营养不良免疫力衰弱等),若发生麻疹常患重症,病死率也较高,有报告肿瘤患者的麻疹常不出现皮疹,而一半以上可发生麻疹巨细胞肺炎,并容易并发脑炎。
5)孕妇和新生儿麻疹:易感孕妇患麻疹病情相对较重,有报告54%因原发麻疹肺炎及其他呼吸道并发症住院。孕妇患麻疹虽不像患风疹易使胎儿发生畸变,但常在妊娠早期引起死胎、稍晚可引起自然流产或死产和早产。患麻疹的孕妇分娩前可经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使刚出生的新生儿也可发生麻疹,病情轻重不等,但往往无明显前驱症状而发疹较多。
二、诊断标准: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采用,近些年来不典型麻疹和轻型麻疹病例较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和防疫工作的及时性。为帮助大家掌握麻疹的诊断,卫生部特下发诊断标准(试行)。
1)疑似病例:患者(多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与麻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2)确诊病例:
①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柯氏斑。
②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③1个月内末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
④恢复期血清中麻疹免疫球蛋白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的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①项。
临床诊断:典型麻疹根据流行病史及临床表现不难诊断。易感者在3~4周内有麻疹接触史,表现发热、流鼻涕、咳嗽、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即应疑及麻疹,如发现科氏斑,则可基本确诊。出疹后根据皮疹特点,分布情况也易作出诊断。疹退后有脱屑和色素沉着有助于诊断。出疹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少为麻疹特点。前驱期患者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中可找到融合上皮巨细胞,以免疫荧光法还可查到麻疹抗原,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从组织培养中分离麻疹病毒阳性率不高。血清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检测,恢复期滴度较病初上升4倍以上或早期特异IgM增高均有诊断价值。非典型麻疹临床诊断不易,大多需借助抗体测定或分子生物学基因检测,才能确立诊断。
麻疹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有哪些并发病症,麻疹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麻疹感染过程中由于体内免疫力低下,很易继发其他病毒或细菌性感染。
1.呼吸道并发症
(1)肺炎: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肺炎死亡率占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死亡率的75%。肺炎可由不同的致病因子引起,根据病因可将肺炎分为感染性(如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肺炎,理化性(如放谢性、吸入性的类脂性)肺炎以及变态反应性(如过敏性和风湿性)肺炎。由于致病因子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炎症发生的部位、累及范围和病变性质也往往不同。炎症发生于肺泡内者称肺泡性肺炎(大多数肺炎为肺泡性),累及肺间质者称间质性肺炎。病变范围以肺小叶为单位者称小叶性肺炎,累及肺段者称节段性肺炎,波及整个或多个大叶者称大叶性肺炎。按病变性质可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干酪性、肉芽肿性或机化性肺炎等不同类型。
(2)中耳炎:累及中耳( 包括咽鼓管鼓室 鼓窦及乳突气房 )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绝大多数为非特异性安排炎症,尤其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真是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常见有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胆脂瘤型中耳炎和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为麻疹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年幼病儿,为继发细菌感染。患儿哭吵不安,注意外耳道有无分泌物流出。
麻疹病毒感染常波及肺部,约一半以上麻疹患者有肺部病变,有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大多发生在病之早期。患者可有轻度气促,肺部出现啰音,X线检查肺门淋巴结增大,肺纹理增粗,两肺过度充气,肺小片浸润,疹退后阴影消失较快。细菌或其他病毒引起的继发性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出疹期,以婴幼儿患病为重。临床上于皮疹出齐后发热持续不降,气急缺氧症状加重,肺部啰音增多,中毒症状加剧,尚可出现吐泻、脱水、酸中毒等代谢紊乱,甚至出现昏迷惊厥、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状。肺部X线片可见大片融合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易并发脓胸、肺脓肿、心包炎等。病程反复迁延不愈,远期尚可遗留支气管扩张症。住院麻疹患者中大多并发肺炎,为引起麻疹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3)喉炎:麻疹过程轻度喉炎、气管炎颇为常见,有时发展成严重急性喉炎或喉气管支气管炎,多属细菌继发感染。出现声音嘶哑、哮吼、频咳、呼吸困难、缺氧及胸部三凹征等。呼吸道严重阻塞时必须及早进行气管切开或插管,进行抢救。
2.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为麻疹较常见的并发症。又称苏联春夏脑炎或称远东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经硬蜱媒介所致自然疫源性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森林脑炎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乙群,为RNA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增殖,耐低温,而对高温及消毒剂敏感,野生啮齿动物及鸟类是主要传染源,林区的幼畜及幼兽也可成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由于硬蜱叮咬。人群普遍易感,但多数为隐性感染,仅约1%出现症状,病后免疫力持久。
据统计普种疫苗前发病率在0.01%~0.5%,即使在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脑电图检查50%可见异常,大多认为麻疹脑炎多为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引起,曾多次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检出麻疹病毒或其抗原,但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能除外。麻疹脑炎大多发生在出疹期,偶见于出疹前或疹退后。
临床常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神志不清、惊厥、强直性瘫痪等。脑脊液有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质增加、糖不低。大多数患者可痊愈,但少数可留有智力障碍、肢体瘫痪、癫痫、失明、耳聋等后遗症。
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麻疹出疹期中毒症状严重,高热、气促、缺氧、脱水等常导致心功能不全,患者常表现为呼吸急促、面色苍白、鼻唇发绀、烦躁不安、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心音低钝、皮疹转暗或突然隐退,肝急剧增大,病情重危。心电图见低电压、T波倒置、传导异常等。少数患者出现心肌炎或心包炎征象。
4.其他并发症 护理不当、饮食不周、环境阴暗潮湿常使患者发生并发症。长期忌口、忌油引起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等,使全身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角膜软化甚至穿孔引起失明。忽视口腔卫生引发口腔炎,甚至发生走马疳等严重并发症。麻疹后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皮肤紫斑、黏膜出血。继发感染可引起局部淋巴结炎、化脓性眼结合膜炎、肠炎、阑尾炎、脑膜炎等。麻疹后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百日咳、白喉等呼吸道传染病,又容易使原有结核病灶复发、扩散引起粟粒性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
麻疹就诊
麻疹就诊指南针对麻疹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麻疹挂什么科室的号?麻疹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麻疹要做哪些检查?麻疹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麻疹就诊指南旨在方便麻疹患者就医,解决麻疹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清洁好皮肤表面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建议就诊科室:
传染科、儿科最佳就诊时间:
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就诊时长:
10日诊断标准: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持续性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在口腔颊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出诊顺序为耳后、颈部,而后躯干,最后遍及四肢手和足。退疹后皮肤脱屑并有色素沉着。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较易做出诊断。早期鼻咽分泌物找多核巨细胞及尿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益早期诊断。在出疹后第一天或第二天检测血清麻疹抗体,若阳性即可确诊。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3-6月重点检查项目:
1.麻疹病毒抗体
异常结果麻疹病毒的IgM抗体可在发病早期出现,10天左右达到高峰,30一60天后消失。而IgG抗体与lgM抗体同时或较晚出现,6个月内明显下降,以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并终生存在
2.血清抗体检测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是新近感染的标志,应用免疫荧光或捕获ELISA法检测麻疹IgM抗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仅需单份血清标本,在发病后3天左右即可检出(发病后5~20天检出阳性率最高),且不受类风湿因子干扰,如果近1个月内未接种过麻苗,而血清麻疹IgM抗体阳性,即可确诊,留取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病后2~4周)双份血清,以血凝抑制(H1)试验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总抗体,或以 ELISA,IFA 检测麻疹IgG抗体,则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4倍增长,方有诊断价值,可作为回顾性诊断依据。
3.抗麻疹病毒抗体
确定麻疹病毒感染的一种检查方法。
麻疹检查
向您详细介麻疹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麻疹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抗麻疹病毒抗体腹部皮肤检查结核菌素皮内试验脱落细胞植物血凝素试验血凝抑制试验FBC玫瑰花试验淋巴细胞转换试验T细胞花环形成试验
(1)脱落细胞检查:
①经显微镜检查鼻咽部脱落细胞中的多核巨细胞及包涵体。清洁鼻腔后,以软柄棉拭子经鼻腔取鼻咽部粘膜的脱落细胞涂在玻片上,酒精固定,姬姆萨染色,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多个(1个低倍视野下即可见到5―6个)多核(大多在l0个以上)巨细胞及核内与胞浆内的嗜酸性包涵体。这种多核巨细跑在麻疹前驱期和出疹最初2日内多可找到,患病5―7天后则很快消失。此项检查方法简便,40分钟即可获结果,阳性率约86%。当鼻咽部的多核巨细胞消失后,用同样方法检查尿沉渣中的脱落细胞,有时仍可见同样改变。
②用直接或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脱落细胞中的麻疹病毒抗原,此法更是一种快速灵敏又具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但复杂,不易推广。
(2)病毒分离:取鼻咽拭子、眼拭子、咽部含漱液、血液或尿液接种含有培养液的人胚肾、人羊膜细胞或猴肾细胞上,可分离出麻疹病毒。这种检查法在前驱期和出疹第―天的阳性率较高。出疹第二天后则很难获阳性结果。
(3)血清抗体测定:通常是用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3种方法测定血清中的麻疹抗体。其中尤以血凝抑制试验敏感性最高,特异性强,方法简便,费用较低,因此最为常用。如果恢复期血清与急性期血清相比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则为有临床意义。
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的方法也有几种。用2―巯基乙醇的方法灵敏度不够高,病程早期往往难以获得阳性。首都儿研所用金葡菌cowanI株悬液吸收患者血清,与间接免疫荧光法结合使用,在发病后2-3天血凝抑制抗体还检测不出来时即可检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近数年来将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法应用于麻疹免疫球蛋白M抗体检测提高了灵敏性,减少了血清用量。这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抗体于出疹后10天达高峰,以后渐降,至出疹30天后则难以测出,因此对此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采血时间。
麻疹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的治疗方法,治疗麻疹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麻疹应该吃什么药。
麻疹一般治疗
(一)治疗前应注意问题:
1、护理人员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以防交叉感染。
2、居室应常通风,因在阳光下或流动空气中20分钟麻疹病毒会失去致病力,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接吹到,为避免阳光直晒,可用深色窗帘遮盖,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湿度,地面可泼洒一些水。
3、由于病人高热消耗较大,应鼓励病人少量多餐,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多喝开水。
4、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摄氏度以上时可以用紫雪散、柴胡、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剂退热,把握热度不能降得过猛,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
5、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
6、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
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咳嗽加剧,鼻翼煽动,口周紫红,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心率加快,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声音嘶哑,哮吼样咳嗽,嗜睡或惊厥等症状,说明病人有其他合并症,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小儿的病情观察更应家长留心,防止延误病情治疗。
(二).并发症的治疗
(1)肺炎:治疗同一般肺炎,疑细菌感染时应选用1~2种抗菌药物治疗,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症状好转即减量停药。缺氧者供氧,进食少可静脉补液,总量及钠盐不宜过多,速度宜慢,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体弱、病重迁延不愈者可多次少量输血或血浆,中药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
(2)喉炎:室内湿度宜增高,并蒸气吸入,2次/d或3次/d,呼吸道梗阻缺氧者供氧,可选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烦躁者采用针灸及镇静剂有一定帮助,喉梗阻明显者尽早考虑气管插管或切开。
(3)心血管功能不全:应及时应用快速洋地黄类药物如毒毛花苷K等缓慢静脉注射,同时服用呋塞米(速尿)等利尿剂,可缓解病情。有外周循环衰竭者应按感染性休克处理。
(4)脑炎:处理基本同乙型脑炎,重点采用对症治疗,高热者设法降温,惊厥者止惊,昏迷、瘫痪者加强护理,防止褥疮等。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至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麻疹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麻疹系热毒蕴于肺脾二经所致,治则为初热期应驱邪外出,宜辛凉透表,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外用透疹药以促疹出,用生麻黄、芫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g,置锅内煮沸,以其热气蒸熏患者,待药汁稍冷后可用其擦洗面颈、四肢等,以助透疹,须注意保暖和防止烫伤。见形期(出疹期)治疗宜清热、解毒透疹,除继续外用透疹药蒸洗外,可内服清热透表汤,热症重者可用三黄石膏汤或犀角地黄汤。体虚、面白、肢冷者宜用人参败毒饮或补中益气汤。收没期(恢复期)热降疹收时宜养阴清热,可服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
麻疹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麻疹应该如何护理,麻疹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麻疹饮食
麻疹饮食原则
1、麻疹患者应该多吃的食物:
应给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逝、半流食,并注意补充水分,可给予果汁、先芦根水等,少量、多次喂食,摄入过少者给予静脉输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应逐渐增加食量。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推荐文章
-
宝宝过敏性荨麻疹怎么办
过敏性荨麻疹是荨麻疹的一种,许多宝宝都会发生过敏性荨麻疹。发病时,宝宝身上会出现大小和形状不一的风疹块,起疹快消失也快。这些风疹摸起来有点硬,而且十分瘙痒。那么宝宝患了过敏性荨麻疹怎么办呢?
-
成人出麻疹的症状是什么
随着麻疹疫苗的普及,麻疹自然感染率有了明显下降,但是成年人没有进行麻疹疫苗复种,抗病能力大大下降,还有落后地区的人漏种麻疹疫苗,患麻疹的风险更加大。麻疹已经不再是常见于婴幼儿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许多成年人也开始患上麻疹。那么成年人出麻疹的症状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
症状诊断 3345人看过 353点赞
-
宝宝急性荨麻疹怎么办
宝宝得了急性荨麻疹怎么办?这是令很多家长焦头烂额的问题,宝宝皮肤娇嫩,不能搔抓,而且身体发育尚未成熟,不能滥用药物,家长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
寻麻疹是什么?得了寻麻疹是否传染?
关于寻麻疹是什么疾病,我们之前已经在栏目里面有过很多相关文章介绍过啦,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了。那么今天我们还是要向大家科普一个问题,那就是得了寻麻疹是否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