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体内含锌约2~2.5g。是体内总含量仅次于铁的微量元素。前列腺、肝脏、肾脏和肌肉含锌量约占体内总量的50%,其中以前列腺含量最高。血液中的锌约80%存在于红细胞,几乎全部在碳酸酐酶分子内,约18%的锌分布于血浆,白细胞约占3%。血浆中的锌约有1/3与白蛋白呈松散结合,其余则与球蛋白牢固结合。体内的锌至少以二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参于构成结合酶。已确认以锌为辅因子的酶约百余种;二是与其他物质,尤其是生物膜中蛋白质结合存在,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 人体对锌的日需要量为0.2mmol,每天从食物中摄入10~15mg,大部分不被吸收随粪便排出。植物性食物因富含植酸和纤维素,易与锌形成不溶性螯合物而影响锌的吸收,通常动物性食品是人类锌的主要来源。因此,高谷物、低动物性食品的膳食结构是导致锌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Zn:原子量65.37。
某些泌尿系统存在的细菌可以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就可以快速间接的知道泌尿系细菌感染的情况,作为泌尿系感染的筛查试验。 临床上尿路感染发生率很高,并且有时是无症状的感染,在女性病人中尤其如此。诊断尿路感染需做尿细菌培养,需较长时间和一定条件,而尿亚硝酸盐定性实验可以很快的得到结果,有助于该病辅助诊断。 当明显尿路感染者利用细菌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的特性,酚类偶联产生红色为阳性反应。 尿亚硝酸盐阳性率取决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大于4小时,阳性率可达80%。若尿路感染细菌不能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或尿在膀胱停留时间较短,或尿中缺乏亚硝酸盐,也会产生阴性结果。阳性结果提示尿中存在细菌数100000/ml以上。
T淋巴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或B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球蛋白,这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糖蛋白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这些蛋白是由6号染色体短臂编码的。它们存在于细胞表面和体液中。在人类,1958年由J.Dausset首次描述并被称作“移植抗原”。使用“抗原”这个词是因为它们在血清学上已经被定义了。如果不知道分型使用的方法,则可使用HLA(人类白细胞抗原)特异性、HLA决定簇、HLA类型等定义。而HLA等位基因这个词只有在测序或使用类似的高分辨技术时才能使用。抗组织相容性抗原-DR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意义,临床上常用Raji细胞免疫酶抑制法测定。
(1)细胞大小不均:有些细胞胞体增大,有些胞体变小,细胞大小悬殊。见于病情较长的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可能是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均的深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在电镜下呈梭形或椭圆形,密度较大,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此种颗粒在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多见。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常显示酶的活性显著增高。 (3)空泡:粒细胞胞浆中或细胞核上,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空泡,一般被认为是细胞受损后。胞浆发生脂肪变性所致。常见于严重感染。 (4)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细胞核溶解时。细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