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病因,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目前的理论认为,UC 的发病机制是具有易感基因的人群中环境因素、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存在紊乱,诱导产生过激的免疫应答,损伤消化道。其中,环境因素可能在 UC 的发生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一) 易感基因:

大量的研究发现UC的发生与易感基因相关。易感基因是一些与某种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基因。易感基因并不会导致某种疾病一定会发生,但患病的风险增高。与易感基因相关的疾病还必须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才会发生和发展。因此,UC虽然与易感基因相关,有遗传倾向,但UC不是遗传性疾病。

(二) 环境因素:

同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类似,UC被认为是易感基因、环境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50年内,UC发病率较前明显增加,但基因的变化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UC的发生中,环境因素应该起更重要的作用。

这类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人文和地理因素、精神和心理异常、阑尾切除术、胃肠道感染史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黏膜屏障的改变,其中吸烟、高膳食纤维饮食、VD、幽门螺旋杆菌和寄生虫感染以及阑尾切除术是UC的保护因素,胃肠道感染、抗生素、NSAIDS、口服避孕药、高糖和高脂肪饮食、环境污染、紧张和压力是危险因素等。

病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黏膜为主的炎症,其并发症较克罗恩病少,所以溃结因并发症手术切除的标本没有克罗恩病多。浆膜层一般完整,外观光滑、光泽,血管充血,肠管缩短,以远端结肠和直肠最明显,一般看不到纤维组织增生;肠管黏膜表面有颗粒感、质脆,广泛充血和出血,有多个浅表性溃疡,沿结肠带呈线状分布或呈斑块状分布。严重者可见黏膜大片剥脱,甚至暴露出肌层,黏膜病变呈连续性,从直肠或乙状结肠开始,常常远段重,近段轻;左半结肠重,右半结肠轻。黏膜表面还可见到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炎性息肉,以结肠多见,直肠则较少见。有时可见到炎性息肉相互粘连而形成的黏膜桥。

黏膜和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炎性细胞弥漫性浸润,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初起炎症限于黏膜,在上皮和腺体受损后炎症可发展到黏膜下层,一般不累及肌层和浆膜层。中性粒细胞浸润肠上皮,可导致隐窝炎和隐窝脓肿,上皮细胞增殖,杯状细胞减少或消失。小溃疡多位于黏膜层,呈弥漫性分布,底部可达黏膜下层,极少累及全层;溃疡底仅见薄层肉芽组织。

肉眼观察经过修复达到完全缓解的病例,其结肠黏膜难与正常黏膜区别,但病理学检查仍有异常改变,表现为腺管不规则,且有分支;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增大,潘氏细胞化生。因而,溃疡性结肠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为:①弥漫性连续性黏膜炎症;②黏膜溃疡;③隐窝脓肿;④假性息肉;⑤特殊细胞变化,潘氏细胞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本病常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一) 肠易激综合征

  发病与精神、心理障碍有关,常有腹痛、腹胀、腹鸣,可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粪便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偶见少许白细胞,结肠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二) 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直肠癌指诊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块,粪隐血试验常呈阳性。结肠镜和钡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但须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相鉴别。

  (三) 阿米巴肠炎

  病变常累及大肠两端,即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升结肠。溃疡一般较深,边缘潜行,溃疡与溃疡之间黏膜多为正常,粪便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通过结肠镜采取溃疡面渗出物或溃疡边缘组织查找阿米巴,阳性率较高;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四)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慢性期直肠可有肉芽肿样增生,可有恶变倾向;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呈阳性结果。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有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

  (五)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有急性痢疾的病史,多次新鲜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

  (六)缺血性结肠炎

  多见于老年人,由动脉硬化而引起,突然发病,下腹痛伴呕吐,24~48h后出现血性腹泻、发热、白细胞增高。轻者为可逆性过程,经l~2周至1~6个月的时间可治愈;重症者发生肠坏死、穿孔、腹膜炎。钡灌肠X线检查时,可见指压痕征、假性肿瘤、肠壁的锯齿状改变及肠管纺锤状狭窄等。内镜下可见由黏膜下出血造成的暗紫色隆起,黏膜的剥离出血及溃疡等,与正常黏膜的明显分界。病变部位多在结肠脾曲。

  (七)其他

  还须鉴别的疾病有肠结核、假膜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等。

溃疡性结肠炎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表现?得了溃疡性结肠炎会怎样?

  一、临床表现

   1.类型

按临床表现和过程可分4型。

  (1)初发型:

症状轻重不一,既往无溃结史,可转变为慢性复发型或慢性持续型。

  (2)慢性复发型:

症状较轻,临床上最多见,治疗后常有长短不一的缓解期。复发高峰多在春秋季,而夏季较少。在发作期结肠镜检查,有典型的溃结病变,而缓解期检查仅见轻度充血、水肿,黏膜活检为慢性炎症,易误为肠易激综合征。有的患者可转为慢性持续型。

  (3)慢性持续型:

起病后常持续有轻重不等的腹泻、间断血便、腹痛及全身症状,持续数周至数年,其间可有急性发作。本型病变范围较广,结肠病变呈进行性,并发症多,急性发作时症状严重,需行手术治疗。

  (4)急性暴发型:

国内报道较少,约占溃结的2.6%,国外报道占20%。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急骤,全身及局部症状均严重,高热、腹泻每天20~30次,便血量多,可致贫血、脱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衰弱消瘦,并易发生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及腹膜炎,常需紧急手术,病死率高。

  2.主要症状

腹泻或便秘,病初症状较轻,粪便表面有黏液,以后便次增多,重者每天排便10~30次,粪中常混有脓血和黏液,可呈糊状软便。便血是较常见的症状,主要由于结肠黏膜局部缺血及溶解纤维蛋白的活力增加所致。一般为小量便血,重者可呈大量便血或血水样便。腹痛多局限左下腹或下腹部,轻症者亦可无腹痛,随病情发展腹痛加剧,排便后可缓解。里急后重系由于炎症刺激直肠所致,并常有骶部不适。消化不良时常表现厌食、饱胀、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全身表现多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患者,出现发热、水电解质失衡、维生素、蛋白质丢失、贫血、体重下降等。

  3.体征

左下腹或全腹压痛,可扪及降结肠特别是乙状结肠呈硬管状,并有压痛,有时腹肌紧张,肛诊可发现肛门括约肌痉挛,指套有黏液或血性黏液分泌物,直肠有触痛。有者可触到肝大,此与脂肪肝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有哪些并发病症,溃疡性结肠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

是严重并发症。见于急性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急性重症型病人。其发生率约2%,常在服用可待因、苯乙哌啶以及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或服用泻剂如蓖麻油后诱发,也可在对急性期或腹泻严重病人行钡剂灌肠检查时诱发。扩张结肠多在横结肠和脾曲。病人出现间歇性高热,精神萎糜呈重症中毒状态,腹部很快膨隆,有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快速扩张,肠壁变薄,血运障碍,易发生肠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可达30%~50%。

  2.肠穿孔

多在中毒性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穿孔后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穿孔部位多在乙状结肠或结肠脾曲处。患者多出现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腹胀、左侧腹部广泛肌紧张。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膈下常有游离气体。

  3.下消化道大出血

直肠、结肠可广泛渗血,绝大多数表现为血便、脓血便。国内统计2077例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中,溃疡性结肠炎占8.3%,有时少数病例(约占4%)可出现下消化道反复大出血,1次出血量很多,可达数千毫升,甚至出现休克,需紧急手术治疗。  

4.异型增生和癌变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UC的结直肠有癌变风险。UC总体癌变风险与病程(>10年)、病变范围(全结肠型)和治疗方案相关。定期内镜随访以及使用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早期发现和预防癌变。

  5.其他

贫血为UC常见并发症。铁、VB12、叶酸缺乏为常见贫血原因,药物亦可能引起贫血,有肿瘤家族史者还应排除肠道肿瘤所致的贫血。

重度或重症UC,尤其是经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常并发机会性感染,包括结核、艰难梭菌、CMV和肝炎病毒感染。合并机会性感染的UC患者预后较差。

溃疡性结肠炎就诊

溃疡性结肠炎就诊指南针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挂什么科室的号?溃疡性结肠炎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溃疡性结肠炎要做哪些检查?溃疡性结肠炎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溃疡性结肠炎就诊指南旨在方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就医,解决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体重与饮食的关系。

    3、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4、有无腹泻、便血等伴随症状?

    5、大便、睡眠情况。

    6、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7、治疗情况如何?

    8、有无药物过敏史?

  • 建议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2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 诊断标准:

    根据以下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有助本病诊断。 1.临床表现 除少数患者起病急骤外,一般起病缓慢,病情轻重不一。症状以腹泻为主,排出含有血、脓和黏液的粪便,常伴有阵发性结肠痉挛性疼痛,并里急后重,排便后可获缓解。 轻型患者症状较轻微,每日腹泻不足5次。 重型每日腹泻在5次以上,为水泻或血便,腹痛较重,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超过38.5℃,脉率大于90次/分。 暴发型较少见。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腹泻量大,经常便血。体温升高可达40℃,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疾病日久不愈,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障碍、衰弱等。部分患者有肠道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虹膜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小胆管周围炎等。 2.辅助检查 诊断上主要依靠纤维结肠镜检,因为90%~95%患者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因此事实上通过纤维乙状结肠镜检已能明确诊断。镜检中可看到充血、水肿的黏膜,脆而易出血。在进展性病例中可看到溃疡,周围有隆起的肉芽组织和水肿的黏膜,貌似息肉样,或可称为假息肉形成。在慢性进展性病例中直肠和乙状结肠腔可明显缩小,为明确病变范围,还是应用纤维结肠镜作全结肠检查,同时作多处活组织检查以便与克隆结肠炎鉴别。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腹胀消失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腹痛缓解后转门诊治疗。
  • 重点检查项目:

    1.血沉方程K值

    血沉方程K值是用来校正血球压积对血沉的影响,K值越大,证明红细胞聚体性愈强,体内有瘀血存在。

    2.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血红蛋白

    测定血红蛋白含量使用的方法有四种:①比色法。这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它可分为目视比色和光电比色两类,后者根据所用的稀释液不同,再分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碱化血红蛋白法、酸化血红蛋白及氧合血红蛋白法。良好的稀释液必须能使血中所有的血红蛋白都转变为一种稳定的血红蛋白衍生物,以便能测出血中血红蛋白总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基本上具备了这个优点,它能使除了硫化血红蛋白(正常人血中极少)以外的所有血红蛋白都变成稳定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所以用这种方法测得的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因此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已成为国际上测定血红蛋白的标准方法。血红蛋白目视比色法准确性差,国外已被淘汰。但该法简便,经济,目前仍在有些基层医疗单位使用。②测铁法。③测氧法。此二方法复杂,不适于常规使用。④比重法。该法准确性差。

溃疡性结肠炎检查

向您详细介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溃疡性结肠炎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粪便性状大便血液肠镜大便红细胞幽门螺杆菌检测粪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大便粘液血清C反应蛋白血沉方程K值CT造影扫描大便脓液腹部平片纤维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检查结肠造影血清胆碱酯酶血清胆碱酯酶WBC

  一、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有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其数量变化常与疾病的病情相关。涂片中常见到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为了避免因口服铁剂或饮食引起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人血红蛋白抗体作检查。粪便病原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各种感染性结肠炎,容易混淆的病原体包括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贾兰鞭毛虫等,其次为阿米巴原虫、难辨梭状杆菌、沙眼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Norwalk病毒、组织胞浆菌、芽生菌、隐球菌、耶尔森小肠结肠炎杆菌等。

  2.血沉(ESR)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时,ESR常升高,多为轻度或中度增快,常见于较重病例。但ESR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

  3.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在急性活动期,中、重型患者中可有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4.血红蛋白

50%~6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5.C反应蛋白(CRP)

正常人血浆中仅有微量C反应蛋白,但轻度炎症也能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因此,CRP可鉴别功能性与炎症性肠病。损伤16h CRP可先于其他炎性蛋白质升高,而纤维蛋白原和血清黏蛋白则在24~48h后才升高。在Crohn患者,CRP较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高,提示两者有着不同的急性反应相。IBD有活动时,CRP能反应患者的临床状态。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CRP常持续升高;在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若CRP高时,对治疗的反应则缓慢。该试验简单易行、价廉,较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6.免疫学检查

一般认为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对病情活动性进行判断,但对确诊本病的意义则有限。在活动期,血清中IgG、IgA和IgM可升高,T/B比率下降。在Crohn病和一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1受体(IL-1R)的比值较正常人和其他炎症患者为高。炎症性肠病的组织中IL-1含量增加,而且其含量与病变的活动性成正比。有资料表明,炎症性肠病中巨噬细胞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并分泌TNF-α,而测定TNF对了解IBD患者病变的程度与活动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一直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即使结肠镜应用后,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仍具有独有的价值,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重要措施。

  (1)腹部平片:

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腹部平片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诊断中毒性巨结肠。对中毒性巨结肠患者应每隔12~24h作一次腹部平片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X线表现为结肠横径超过5.5cm,轮廓可不规则,可出现“指压迹”征。

  (2)钡剂灌肠检查:

钡灌肠检查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X线检查对轻型或早期病例的诊断帮助不大。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明显优于单钡剂造影,有利于观察黏膜水肿和溃疡。X线主要表现为:

  ①黏膜皱襞粗乱或有细颗粒变化,有人形象地描述为“雪花点”征,即X线示肠管内充满细小而致密的钡剂小点。

  ②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

  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呈管状。初期所见为肠壁痉挛收缩,结肠袋增多,黏膜皱襞增粗紊乱,有溃疡形成时,可见肠壁边缘有大小不等的锯齿状突起,直肠和乙状结肠可见细颗粒状改变。后期由于肠壁纤维组织增生以致结肠袋消失,管壁变硬,肠腔变窄,肠管缩短,呈水管状。有假息肉形成时,可见肠腔有多发的圆形缺损。

  (3)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可使病变部位的细小血管显影,对本病的诊断可提供有力帮助。典型表现可见肠壁动脉影像有中断、狭窄及扩张,静脉像早期则显示高度浓染,而毛细血管像显示中度浓染。

  2.CT和MRI检查

以往CT很少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而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提高,CT可模拟内镜的影像学改变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表现有:

  (1)肠壁轻度增厚。

  (2)增厚的肠壁内可显示有溃疡。

  (3)增厚的结肠壁内、外层之间呈环状密度改变,似“花结”或“靶征”。

  (4)可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如肠瘘、肛周脓肿。但CT所示肠壁增厚为非特异性改变,且不能发现肠黏膜的轻微病变和浅表溃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

  MRI检查费用昂贵,对肠道疾病诊断效果差,但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肠腔外病变和并发症方面可能有一定价值。

  3.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既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的变化,可确定病变的基本特征和范围,又能进行活组织检查,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此外,在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监测过程中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病变严重并疑将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腹膜炎或伴有其他急腹症时,应列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内镜下黏膜形态改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溃疡和假息肉形成,表现为:黏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黏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病变反复发作者可见到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

  (1)在活动期,受累的同一肠段的改变几乎均匀一致。初期主要是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襞增厚,肠管常呈痉挛状态;随后黏膜面变粗糙,出现弥漫分布、大小较一致的细颗粒,组织变脆,有自然出血或接触出血,腔内有黏液性分泌物;进一步发展则黏膜出现糜烂,伴有许多散在分布的黄色小斑,乃隐窝脓肿形成后脓性分泌物附于腺管开口所致;而后黏膜面形成许多溃疡,溃疡较小而表浅,针头样、线形或斑片状,形态不规则,排列无规律,围绕肠管纵轴和横轴相互交错,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的重要特征。周围黏膜亦有明显充血糜烂等炎性反应,几乎无正常残存黏膜可见。

  (2)在缓解期,内镜的主要表现为黏膜萎缩和炎症性假息肉。因本病的病理改变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所以不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可完全恢复正常。病情较轻者,炎症消退后肠黏膜充血、水肿也逐渐消失,溃疡缩小呈细线状或愈合消失,渗出物吸收;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解型病例,肠黏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色泽变得苍白,血管纹理紊乱,黏膜正常光泽丧失,略显干燥,残存黏膜小岛可因上皮和少量纤维组织增生可形成假性息肉,假性息肉多少不定,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黏膜桥是溃疡反复发作向下掘进,而边缘上皮不断增生,在溃疡上相对愈合连接,两端与黏膜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形态而形成的,并非溃疡性结肠炎所特有。

  (3)在晚期,严重且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者,可出现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肠腔狭窄,黏膜面粗糙呈虫咬样,形成X线上所谓铅管样结肠。

  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引起中毒性巨结肠最常见的原因。内镜检查可见病变累及全结肠,正常形态消失,肠腔扩大,结肠袋和半月襞均消失,黏膜明显充血、糜烂、出血并见溃疡形成,大片黏膜剥脱。因肠壁菲薄,必须指出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并中毒性巨结肠时应禁忌内镜检查,否则极易引起穿孔或使病变进一步加重。

  结肠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来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以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异常排列、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的变化较常见。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也可有隐窝萎缩,使黏膜面变形。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也可见帕内特细胞(潘氏细胞)化生。

  依内镜所见,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分级方法颇多,其中Miner分级法为较多学者所采用。

  0级:黏膜苍白,血管网清晰,呈分支状。黏膜下见细小结节,其表面黏膜正常。

  Ⅰ级:黏膜尚光滑,但充血、水肿,折光增强。

  Ⅱ级:黏膜充血、水肿,呈颗粒状,黏膜脆性增加,接触易出血或散在自发性出血点。

  Ⅲ级:黏膜明显充血、水肿、粗糙,明显自发性出血和接触性出血。有较多炎性分泌物,多发性糜烂与溃疡形成。

  4.超声显像

因肠腔内气体和液体的干扰,超声显像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超声显像被认为不适合于胃肠疾病的检查,但仍有学者致力于超声在胃肠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的探索。研究者提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超声征象是肠壁增厚,范围在4~10mm(正常为2~3mm);同时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分布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吃什么药。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原则

(一)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从病情出发,认真排除各种有因可查的结肠炎。对疑诊病例如果不能确诊,可先按感染性肠炎治疗或观察后复查,也可按UC予5-ASA试验性治疗,并进一步随诊。但是,在明确诊断前,不宜用GCS治疗,尤其是儿童患者。

(二)掌握好分级、分期、分段治疗的原则

如诊断标准所示,分级指按疾病的严重度,采用不同药物和不同治疗方法;分期指疾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以控制炎症及缓解症状为主要目标,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预防复发;分段治疗指确定病变范围以选择不同给药方法,远段结肠炎可采用局部治疗,广泛性结肠炎或有肠外症状者则以系统性治疗为主。直肠型UC治疗原则和方法与远段结肠炎相同,局部治疗更为重要,优于口服用药。

(三)综合评估具体病情

综合评估具体病情,包括是初发还是复发、疾病活动程度、病变部位(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和疾病类型(复发频率、病程、对既往治疗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肠外表现)等情况确定治疗药物、方法及疗程,尽早控制发作,防止复发。

(四)关注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UC患者可有感染等并发症,尤其是生物制剂、GCS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注意疾病并发症,以便估计预后、确定治疗终点及选择内、外科治疗方法。此外,还应注意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时调整治疗。

(五)规范化治疗

综合判断全身情况,以便评估预后及生活质量。综合性、个体化处理每一个UC患者,包括日常饮食、营养治疗、心理及对症处理,内、外科医师共同会诊以确定内科治疗的限度和进一步处理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二) 基于病变部位的UC治疗方案

1.直肠型UC

轻中度直肠型UC强调局部用药,首选5-ASA栓剂 0.5-1g/d,亦可选择5-ASA灌肠剂。由于患者对栓剂在直肠内的耐受性比灌肠剂好,因而疗效更佳。

使用5-ASA栓剂联合口服5-ASA比单一局部用药更有效。

5-ASA制剂治疗无效时,应予GCS治疗,可作为升阶梯治疗的选择。

单纯口服5-ASA的效果欠佳。

也可选择中药灌肠,如锡类散等。

重度直肠型UC必须住院接受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

2. 左半结肠型UC

轻中度的左半结肠型UC以局部治疗为主,并应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首选局部灌肠加口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治疗。不宜单一局部用药或口服用药。

由于栓剂不及灌肠剂播散范围广,因而疗效也不及灌肠剂。

5-ASA为一线治疗药物,SASP比5-ASA副作用发生率高。局部治疗可选择5-ASA灌肠液1-2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灌肠液100- 200mg,每晚1次保留灌肠。有条件者可用布地奈德2 mg保留灌肠,每晚1次。

泼尼松40mg/d适用于需要快速见效的患者或用5-ASA无效者。泼尼松的应用时间一般在8周以上,然后在及时检查并确认病情缓解时,再逐渐减量。减量过快与早期复发相关,通常需要3个月至半年减量至完全停药。

GCS依赖者应使用AZA 2.0-2.5 mg/kg.d或6-MP 1.0-1.5mg/ kg.d;CsA对重度、GCS依赖型UC有效。

重症左半结肠型UC必须住院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

3. 广泛结肠型UC

轻中度的广泛结肠型UC应选择口服5-ASA制剂联合局部5-ASA灌肠治疗,用药以口服药物为主。单一途径用药疗效均较差。

对5-ASA反应欠佳者需口服GCS治疗,治疗方法同左半结肠型UC。

重症广泛结肠型UC需住院接受积极的系统治疗,详见重度UC治疗章节。

(三) 基于疾病行为的UC治疗方案

1.复发型UC的治疗

简单复发患者的治疗方案应采取既往治疗有效的方案。

2.早期复发型UC

早期复发(<3个月)的患者宜予嘌呤类药物治疗。治疗策略不但需考虑目前的复发,还应着眼于降低未来再一次复发的概率。

3.GCS依赖型活动性UC

(1)对于GCS依赖型的UC患者,AZA比5-ASA更容易诱导临床及内镜缓解。AZA应作为GCS依赖患者的首选。

(2)IFX每8周一次连用1年也具有撤除GCS的作用。

(3)IFX以及手术治疗后,应继续予AZA或IFX来维持缓解。

4.GCS抵抗型UC

GCS抵抗型的UC是指尽管使用泼尼松龙达到0.75mg/kg.d,时间超过了4周,病人仍然有疾病活动。对于GCS抵抗性的UC可进行如下处理:

1)需考虑有无其它导致症状持续的因素,如合并CMV感染或肿瘤。

2)应予嘌呤类药物治疗,同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3)IFX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免疫抑制剂也应纳入考虑。

5.免疫抑制剂耐药型UC

1)应考虑IFX及手术治疗。

2)持续不能维持撤除GCS时,应继续诱导缓解治疗,不宜行缓解期药物治疗。

缓解期UC治疗

活动期UC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后,通常2-3个月进入缓解期。缓解期应继续维持缓解治疗,预防复发。缓解期的维持缓解治疗和活动期的诱导缓解治疗同样重要。判断活动期UC是否进入缓解期,除了依据临床表现外,更重要的是内镜下黏膜愈合,甚至包括内镜活检标本的组织学愈合。

活动期UC一旦已经进入缓解期,必须立即调整原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为维持缓解治疗方案。维持缓解治疗通常应持续1-3年。详见维持缓解治疗章节。

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

(三)手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多数经内科治疗收到较好效果,但仍有20%~30%病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肠段而获得根本性治愈。手术适应证包括:①内科治疗无效,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患者营养状态差、丧失劳动力,儿童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者。②结肠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梗阻或失去功能而持续腹泻者。③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者。④UC暴发性发作或中毒性巨结肠经短时(2~3天)内科治疗无效者。⑤出现急性并发症者,如结肠穿孔或将要穿孔,大量便血。⑥肠外并发症尤其关节炎不断加重者。

近10多年来,由于外科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腹腔镜和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外科治疗有较大发展,在治疗观念上有较多的更新,术后功能不断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回肠、结肠造口术;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造口术;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但术前应充分估计病情,明确病变范围,合理选用手术方式。

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

二、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的代偿功能,一方面应避免心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另一方面亦须注意动静结合,适应作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的储备能力。

  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注意预防风湿热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心衰时,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孔氏特效验方馆的风心康复汤  基本方:制草氏30g,党参30g,麦冬12g,玉竹15g,制寸子10g,茯苓30g,制牟大30g,甲珠20g,泽兰20g,制与又20g,车前子20g(包煎),葶苈子15g,百部10g,冬虫夏草1g,制草今15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浮小麦60g,焦三仙各15g,炮姜10g,焦术10g。

  服用:水煎服,每付煎3次,兑一块,分3次服,每日服3次,15付一个疗程。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溃疡性结肠炎应该如何护理,溃疡性结肠炎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护理

  【预防】

  减少过敏食物及损伤肠道药物的摄入,减少精神负担和精神创伤,避免感染疾病发生,保持较长的维持治疗,可减少复发。

  【治愈标准】

  1.近期治愈

  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正常。停药或仅用维持量药物,观察6个月无复发。

  2.有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粘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

  3.无效

  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溃疡性结肠炎饮食

饮食适宜:1、宜多进食温、软、易消化的食物;2、宜食用高热量和高蛋白食物;3、宜高维生素饮食。
宜吃食物 宜吃理由 食用建议
精 瘦肉 鸡蛋可以减少肠蠕动,使腹泻得以缓解。 可以蒸煮后食用,每天一到两个。
乌梅 乌梅有止泻作用,对身体恢复有好处。 每天一到两个。
马齿苋 马齿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钙、铁、磷等营养成分。同时具有止泻的作用。 1将马齿苋洗净,切成2厘米长的段;粳米淘洗干净。  2将粳米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旺火上烧沸,再用小火煮30分钟,下入马齿苋,再煮10分钟,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饮食禁忌:1、忌吃产气食物;2、忌生冷瓜果;3、忌海鲜食品。
忌吃食物 忌吃理由 忌吃建议
大豆 大豆会导致腹部胀气,可能会使肠内气体充盈而发生急性肠扩张或溃疡穿孔等并发症。 炒蚕豆、白薯也少吃为好。
西瓜 西瓜寒凉,损伤脾肾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停,会加重腹泻腹痛。 香蕉、西红柿、蚌肉、海参也少吃为好。
牛奶 牛奶食用后易发生结肠过敏,导致腹泻加重。 炼乳、虾、海鱼也少吃为好。

溃疡性结肠炎饮食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好

(一)低脂肪、适量蛋白

由于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改变了肠道菌群、较多的抗原易于诱导免疫反应,从而参与了UC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日常饮食应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采用低脂肪和适量优质蛋白食物。适量的优质蛋白的摄入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

(二)高膳食纤维

高膳食纤维饮食有利于恢复肠道正常的菌群,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了大便中不良成分对消化道黏膜的不良刺激。

但是,当UC处于活动期,尤其是有明显的腹泻及脓血便时,应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不应进食过多的膳食纤维,甚至可以暂停一段时间。

(三)高维生素

UC的发生与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VD的缺乏相关,而补充维生素则有利于UC的缓解。因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四)清淡易消化

由于UC主要累及全消化道,同时还由于药物的副作用,UC患者的饮食摄入、消化及吸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保重UC患者的营养均衡,减少饮食对消化道的不良刺激,应给予可口、清淡及易消化的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吃什么不好

(一)粗糙食物

由于UC患者消化道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粗糙的饮食不利于消化及吸收,并且还会因为粗糙的饮食本身及继发的腹泻加重消化道黏膜的损伤。

(二)海鲜和牛奶

海鲜和牛奶,尤其是生的海鲜和牛奶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作为抗原可诱导变态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UC患者消化道黏膜损伤。同时,还由于中国人对海鲜和牛奶等生蛋白不耐受,海鲜和牛奶性的饮食更容易导致UC的复发或病情加重。

(三)刺激性食物

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尤其是已损伤的消化道黏膜,同时还刺激肠蠕动和黏膜分泌,诱发或加重腹泻,从而诱发或加重UC病情。

(四)油腻食物

由于UC患者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进食油腻的食物将会导致UC患者消化及吸收不良。因此,UC患者不能耐受油腻食物。

溃疡性结肠炎食疗偏方

①健脾止泻糕:

  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制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茯苓、白扁豆、芡实米共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匀成泥状,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一层豆沙,约6-7层,上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再蒸。乌梅、白糖熬成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分食之有健脾止泻之功。

  ②百合粥:

  芡实、百合各60克。上两味药放入米粥内同煮成粥,主治脾虚泄泻。

  ③紫苋菜粥:

  紫苋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苋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服之。

  ④银花红糖茶:

  银花30克,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⑤石榴皮红糖茶:

  石榴皮1-2个,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⑥车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姜3克,水煎服。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就诊 溃疡性结肠炎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饮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