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性休克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病因,脓毒性休克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一)病原菌

 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细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细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脑、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儿)易并发休克。

  (二)宿主因素 

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者可诱发感染性休克。因此本病较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易发生。

  (三)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c shock syndrome,TSS) TSS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症候群。最初报道的TSS是由金葡菌所致,近年来发现类似征群也可由链球菌引起。

  1、金葡菌TSS是由非侵袭性金葡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

首例报道于1978年。早年多见于应用阴道塞的经期妇女,有明显地区性分布,主要见于美国、次为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某些国家。随着阴道塞的改进,停止使用高吸水性阴道塞后,金葡菌TSS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非经期TSS增多,其感灶以皮肤和皮下组织、伤口感染居多,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等,无性别、种族和地区特点。国内所见病例几乎均属非经期TSS。从患者的阴道、宫颈局部感灶中可分离得金葡菌,但血培养则阴性。从该非侵袭性金葡菌中分离到致热原性外毒素C(PEC)和肠毒素F(SEF)、统称为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被认为与TSS发病有关。用提纯的TSST-1注入动物,可引起拟似人类TSS的症状。TS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神志模糊,猩红热皮疹,1~2周后皮肤脱屑(足底尤著)、严重低血压或直立性晕厥。常有多系统受累现象,包括:胃肠道(呕吐、腹泻、弥漫性腹痛);肌肉(肌痛、血CPK增高);粘膜(结膜、咽、阴道)充血;中枢神经系统(头痛、眩晕、定向力障碍、神志改变等);肝脏(黄疸、ALT和AST值增高等);肾脏(少尿或无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增高等);心脏(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和房室传导阻滞等);血液(血小板降低等)。经期TSS患者阴道常有排出物,宫颈充血、糜烂,附件可有压痛。约3%复发。

  2、链球菌TSS(STSS)、亦称链球菌TSS样综合征(TSLS)。

自1983年起北美及欧洲组相继报道A组链球菌所致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STSS)。主要致病物质为致热性外毒素A(SPEA),SPEA作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刺激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并可直接抑制心肌,引起毛细血管渗漏而导致休克。国内于1990年秋至1991年春长江三角洲某些地区(海安、无锡等)发现猩红热样疾病爆发流行,为近数十年来所罕见。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头痛、咽痛(40%)、咽部充血、呕吐(60%)、腹泻(30%)。发热第二天出现猩红热样皮疹,恢复期脱屑、脱皮。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近半数有不同程度低血压,甚至出现昏迷。少数有多器官功能损害。从多数患者咽拭培养中分离得毒力较强的缓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个别病例血中亦检出相同致病菌,但未分离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检出相应抗体。将分离得的菌株注入兔或豚鼠皮下可引起局部肿胀及化脓性损害,伴体温升高。经及时抗菌(用青霉素、红霉素或克林霉素等)以及抗体休克治疗,极大多数患者恢复。

  二、发病机理

  (一)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

60年代提出的微循环障碍学说,为休克的发病机理奠定了基础,目前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微生物及其毒素和胞壁组分(如脂多糖、LPS等)激活机体的各种应答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等)以及体液系统(如补体、激肽、凝血和纤溶等系统)产生各种内源性介质、细胞因子等,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感染性休克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综合结果。(一)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微血管容积的变化可经历痉挛、扩张和麻痹三各个阶段,亦即微循环的变化包括缺血氧期、淤血管氧期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期三个阶段:

  1、缺血缺氧期

 此期微循环改变的特点为:除心、脑血管外,皮肤及内脏(尤其是腹腔内脏)微血管收缩,微循环灌注减少,毛细血管网缺血缺氧,其中流体静压降低,组织间液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微循环,使毛细血管网获部分充盈(自身输液)。参与此期微循环变化的机制主要有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释放的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活性脂(胞膜磷脂在磷脂酶A2作用下生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如轿栓素A2、AxA2和白三烯、Leucotreine,LT)等。

  2.淤血缺氧期

 此斯的特点是无氧代谢产物(乳酸)增多,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缓激肽形成增多,微动脉与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而微静脉持续收缩,白细胞附壁粘着、嵌塞,致微循环内血流淤滞,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进一步降低,血压明显下降。缺氧和酸中毒更明显。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引起广泛的细胞损伤。

  3.微循环衰竭期

 血液不断浓缩、血细胞聚集、血液粘滞性增高,又因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致凝血系统激活而引起DIC、微血管床堵塞、灌流更形减少、并出血等,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使休克难以逆转。

  根据血流动国学改变,感染性休克可分为高动力学型(高排低阻型)和低动力学型(低排高阻型),前者如不及时纠正,最终发展为低动力型。高动力型休克的发生可能与组胺、缓激肽的释放;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微循环的非营养性血流通道,血液经短路回心,心构成输出量可正常,甚或增加,而内脏微循环营养性血流灌注则减少;内毒素激活组氨酸脱羟酶、加速组胺的生成,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加;加上内毒素对血管平滑肌胞膜的直接损伤作用导致胞膜正常运转钙离子的能力降低而使血管张力降低等有关。低动力型休克的发生与α受体兴奋有关。

  (二)休克的细胞机理

 微循环障碍在休克的发生中固然重要,但细胞的损伤可发生在血流动力学改变之前,亦即细胞的代谢障碍可为原发性,可能由内毒素直接引起。胞膜功能障碍出现最早。胞膜损伤使膜上的Na -K -ATP酶运转失灵,致细胞内Na 增多、K 降低,细胞出现水肿。线粒体是休克时最先发生变化的细胞器,当其受损后可引起下列变化:①其呼吸链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代谢紊乱;②其氧化磷酸化功能降低,致三羧酸循环不能正常运行,ATP生成减少,乳酸积聚;③胞膜上的离子泵发生障碍,细胞内外Na 、K 、Ca  、Mg  等离子浓度差转移,K 和Ca  从线粒体丢失,胞浆内Ca  增多,激活胞膜上的磷脂酶A2,使胞膜磷脂分解,造成胞膜损伤,其通透性增高,Na 和水进入线粒体,使之肿胀、结构破坏。溶酶体含多种酶,为细胞内主要消化系统,休克时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溶酶释出,造成细胞自溶死亡。

  内毒素除可激活体液系统外,亦可直接作用于各种反应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代谢产物:

  ①内皮细胞:

造成细胞毒反应(NO)等。

②中性粒细胞:

使之趋化聚集、起调理和吞噬作用;合成PAF、TxA2、前列腺素(PGE)、LTB4等;释放氧自由基、溶酶体酶、弹性蛋白酶等。

③血小板:

聚集、合成TxA2等

④单核巨噬细胞:

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溶酶体酶、纤溶酶原前活化素等

⑤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

释放组胺、PAF、LT等。

⑥脑垂体和下丘脑

分别释放ACTH、β-内啡肽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等。

  TNF在休克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广泛重视。TNF可与体内各种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产生多种生理效应:TNF与IL-1、IL-6、IFN-γ、PAF等细胞因子有相互协同作用,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有重要意义,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则可减轻TNF等因子的作用。TNF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使胞膜上粘附蛋白的表达增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力增强。内白细胞胞膜上粘附蛋白表达亦加强,造成内皮细胞损伤和通透性增高、促进血凝等。动物实验证明输液大剂量TNF后可产生拟似感染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血液生化和病理学改变,使动物迅速死亡。

 (三)休克时的代谢改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在休克应激情况下,糖原和脂肪分解代谢亢进。初期血糖、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均增高;随休克进展糖原耗竭、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则分泌增多。休克初期,由于细菌毒素对呼吸中枢的直接刺激或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的反射性刺激而引起呼吸增快、换气过度,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继而因脏器氧合血液灌注不足、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三羧酸循环瑷 抑制、ATP生成减少、乳酸形成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深大而快;休克晚期,常因中枢神经系统或肺功能损害而导致混合性酸中毒,可出现呼吸节律或幅度的改变。ATP生成不足每使胞膜上钠泵运转失灵,致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失常:Na 内流带入水、造成细胞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基质改变;K 则流向细胞外;细胞内外Ca  的浓度有千倍之并,此浓度差有赖于胞质膜对Ca  的通透性和外泵作用得以维持,胞膜受损时发生钙  内流,胞浆内Ca  超载可产一许多有害作用,如活化磷脂酶A2,水解胞膜磷脂产生花生四烯酸,后者经环氧化酶和脂氧化酶代谢途径分别产生前列腺素(PGFα、PGE2、PGD2)、前列环素(PGI2)、TxA2和LT(LTB4、LTC4、LTD4、LTE4)等炎症介质,上述产物可影响血管张力、微血管通透性,并作用于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在休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四)休克时重要脏器的功能和结构改变

  1、肾脏

 肾血管平滑肌A-V短路丰富。休克时肾皮质血管痉挛,而近髓质微循环短路大量开放,致皮质血流大减而髓质血流相对得到保证。如休克持续,则肾小管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间质水肿,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DIC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丛肉用广泛血栓形成、造成肾皮质坏死。

  2.肺

 休克时肺循环的改变主要为肺微血管收缩、阻力增加,A-V短路大量开放,肺毛细血管灌注不足,肺动脉血未经肺泡气体交换即进入肺静脉,造成通气与灌流比例失调和氧弥散功能障碍。PO2下降,而致全身缺氧。此种情况被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性粒细胞被认为是ARDS发病的重要因素。补体激活产物C5a吸引中性粒细胞聚集于肺循环、并粘附于肺毛细血管内皮表面,释放多种损伤性介质,如蛋白溶解酶、弹性蛋白酶、胶原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TxA2、LT等)、氧自身基等,损伤肺实质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使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而致间质水肿。TNF、IL-1细胞因子的释放也导致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肺内郁滞、并增加其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在缺血缺氧情况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肺顺应性降低,易引起肺不张,亦可使肺泡上皮与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加重肺泡通气与灌流间比例失调。休克时血浆纤维连结素(fibronectin,Fn)常因合成减少、降解加速以及消耗增多而降低,可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结构缺陷,以及细菌、毒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难以清除,亦有利于ARDS的产生。

  3.心脏 

心脏耗氧量高,冠状血管灌流量对心肌功能影响甚大。动脉压显著降低、舒张压降至5.3kPa(40mm)以下时,冠状动脉灌注量大为减少。心肌缺血缺氧,亚细胞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肌浆网摄钙能力减弱,肌膜上Na -K -ATP酶和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代谢紊乱、酸中毒、高钾血症等均可影响心肌功能。心肌抑制因子以及来自脑垂体的β-内啡太等对心血管系有抑制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产生的氧自由基亦可引起心肌抑制与损伤。尽管休克时心搏出量可以正常,但心室功能失常、反映在心脏喷射分数降低,心室扩张。心肌纤维可有变性、坏死和断裂、间质水肿。并发DIC时,心肌血管内有微血栓形成。

  4.肝脏

 肝脏受双重血液供应。门脉系统的平滑肌对儿茶酚胺非常敏感,此外门脉系统血流压差梯度小,流速相对缓慢,故休克时肝脏易发和缺血、血液淤滞与DIC。肝脏为机体代谢、解毒和凝血因子与纤溶原等的合成器官,持久缺氧后肝功能受损,易引起全身代谢紊乱和乳酸盐积聚、屏障功能减弱和DIC形成,常使休克转为难治。肝小叶中央区肝细胞变性、坏死,中央静脉内有微血栓形成。

  5.脑 

脑组织需氧量很高,其糖原含量甚低,主要依靠血流不断供给。当血压下降至7.9kPa(60mmHg)以下时,脑灌流量即不足。脑缺氧时,星形细胞首先发生肿胀而压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亦胩胀,造成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态异常而加重脑缺氧。ATP贮存量耗尽后其钠泵作用消失而引起脑水肿。如短期内不能使脑循环恢复,脑水肿继续发展则较难逆转。

  6.其他 

肠道交感神经分布丰富,在休克时其血液循环消减,肠粘膜缺血、损伤,继而水肿、出血。细菌入侵,内毒素进入血循环使休克加重。此外组氨酸脱羧酶活化释放组胺,导致腹腔内脏和门脉血管床淤血,血浆渗漏而加重休克。严重缺血缺氧时胰腺溶酶体释出蛋白溶解酶而造成严重后果。

脓毒性休克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一、鉴别:

  脓毒性休克应该与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鉴别,测定尿比重和渗透性是有帮助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对补充血容量能迅速反应,典型的心源性休克常与心肌梗死相关,阻塞性休克是因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动脉或其他主要血管阻塞的并发症或动脉瘤剥离的并发症。

脓毒性休克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症状,尤其是脓毒性休克的早期症状,脓毒性休克有什么表现?得了脓毒性休克会怎样?

  一、症状:

  脓毒性休克为分布性休克。初期高动力学状态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是脓毒血症特有的:心排出量正常或增加而周围动脉阻力降低,皮肤温暖而干燥。而心排出量减少伴周围动脉阻力增加说明是低动力学状态,这通常见于脓毒性休克的后期。用肺动脉导管测血液动力学对排除脓毒性休克是有帮助的,与低血容量性休克不同的是脓毒性休克时心排出量多数正常或增加而周围阻力降低,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闭塞压不会降低。心电图可显示非特异性ST-T波异常和室上性及室性心律不齐,该异常的部分原因可能与低血压有关。

  脓毒性休克的初期,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减少,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可降至20%,并可伴有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至≤50000/μl。但通常可在1~4小时内很快逆转,白细胞总数和多形核白细胞明显上升(多形核白细胞可升至≥80%,并且以幼稚型白细胞占优势)。

  早期可出现伴有低PCO2 和动脉血pH增高的呼吸性碱中毒,这也是对乳酸血症的代偿.血清碳酸氢钠通常降低,而血清和血中的乳酸增高,随着休克的进展,代谢性酸中毒随之发生,早期呼吸衰竭可导致低氧血症,氧分压(PO2 )<70mmHg,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T波倒置,偶见房性或室性心律不齐,由于肾功能衰竭和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逐渐上升。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检查等即可做出诊断。

脓毒性休克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有哪些并发病症,脓毒性休克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一、并发症:

  并发生包括肺,肾和肝等在内的多脏器衰竭。

脓毒性休克就诊

脓毒性休克就诊指南针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脓毒性休克挂什么科室的号?脓毒性休克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脓毒性休克要做哪些检查?脓毒性休克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脓毒性休克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脓毒性休克患者就医,解决脓毒性休克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 常见问诊内容:

  • 建议就诊科室: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诊断标准: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 重点检查项目:

脓毒性休克检查

向您详细介脓毒性休克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脓毒性休克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二氧化碳结合力细菌内毒素检查心电图纤维蛋白降解产物WBC氧分压3p试验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一、检查:

  用肺动脉导管测血液动力学对排除脓毒性休克是有帮助的,与低血容量性休克不同的是脓毒性休克时心排出量多数正常或增加而周围阻力降低,中央静脉压和肺动脉闭塞压不会降低,心电图可显示非特异性ST-T波异常和室上性及室性心律不齐,该异常的部分原因可能与低血压有关。

  脓毒性休克的初期,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减少,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可降至20%,并可伴有血小板计数急剧下降至≤50000/μ。但通常可在1~4小时内很快逆转,白细胞总数和多形核白细胞明显上升(多形核白细胞可升至≥80%,并且以幼稚型白细胞占优势)。尿液分析可发现尿路,特别是插导尿管的尿路是感染源。

  早期可出现伴有低PCO2 和动脉血pH增高的呼吸性碱中毒,这也是对乳酸血症的代偿。血清碳酸氢钠通常降低,而血清和血中的乳酸增高。随着休克的进展,代谢性酸中毒随之发生,早期呼吸衰竭可导致低氧血症,氧分压(PO2 )<70mmHg,心电图可见ST段压低,T波倒置,偶见房性或室性心律不齐。由于肾功能衰竭和肌酐清除率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浓度逐渐上升。

脓毒性休克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方法,治疗脓毒性休克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脓毒性休克应该吃什么药。

脓毒性休克一般治疗

  一、治疗:

  脓毒性休克的总体死亡率为25%~90%,预后差的多数因未能及时治疗之故。一旦发生严重的乳酸中毒并伴有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特别是伴多脏器衰竭时,即使给予治疗,脓毒性休克往往已不可逆转。

  应将脓毒性休克病人置于重症监护室治疗,严密监测下列指标:血压,动脉和静脉血pH,动脉血气分析,血乳酸水平,肾功能,电解质水平,可能的话测组织二氧化碳分压(PCO2 )。一般不主张作动脉内插管,但当休克的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考虑作。皮肤血管收缩提示周围血管有阻力,但不能精确反映流入肾,脑或肠的血流,因此应测排尿量,通常用内置导尿管测,作为内脏血流量和内脏血流灌注的一个指标。

  应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压.输液应直至中心静脉压达10~12cmH2 O或肺动脉楔压达12~15mmHg。伴有低血压的少尿不是大量补液的禁忌证,所需补液量常远不足正常血容量,在数小时内可补10L。肺动脉闭塞压可能是估计左心室功能限止和输液过多所致的早期肺水肿最好的指标。

  应该鼻管给氧支持呼吸,必要时可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性人工呼吸。 在获取用于革兰氏染色和血培养的血液,体液或伤口标本后,可开始肠外途径给抗生素,立即凭经验给予治疗十分重要,抗生素的选择可根据以前原发感染部位培养的结果或原发感染的临床情况考虑决定。

  早期及时的抗生素治疗可能起到救命的作用。对致病菌不明的脓毒性休克的治疗方案可用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加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氨噻或头孢曲松,若怀疑为假单胞菌属则可用头孢他定);若可能系革兰氏阳性菌所致,则应加用万古霉素;感染源在腹部应该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大剂量单一用药,如头孢他定每8小时静脉注射2g或亚胺培南每6小时静脉注500mg,可能有效,但不作推荐。若怀疑为耐药性葡萄球菌或肠球菌,则必须用万古霉素。一旦获得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应立即对抗生素治疗方案作相应的调整。抗生素应该用到休克消失和原发性感染灶清除后再继续数日。脓毒性休克患者若在血容量上升脉动脉楔压到达15~18mmHg后,仍为低血压者,可给多巴胺以升高血压,至少要使平均血压达到60mmHg。若多巴胺剂量超过20μg/(kg.min),其他升压药如典型的去甲基肾上腺素可给予以便使平均血压维持在60mmHg。但升压药,包括大剂量多巴胺和去甲基肾上腺素,因可使血管收缩而产生一定的危险性。此外,这些药物在改善存活率中的确切作用尚未证实。脓液必须引流,异物和坏死组织必须清除,否则尽管用抗生素治疗,仍难逃不良预后。常需作急诊手术以引流脓肿,切除感染的组织,如梗死的肠段,炎症的胆囊,感染的子宫或肾盂肾炎。病人的病情虽然严重,但若脓毒灶不切除或引流,还可继续恶化。

脓毒性休克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脓毒性休克应该如何护理,脓毒性休克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脓毒性休克一般护理

  一、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经常给予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气道湿化的局部灌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已成为防止肺部感染, 注意避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的因素,如激动、兴奋、不安等,消除恐惧心理。注意患者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使用开赛露。保证营养的摄入。

脓毒性休克饮食

脓毒性休克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1、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脓毒性休克病因 脓毒性休克鉴别 脓毒性休克症状 脓毒性休克并发症 脓毒性休克就诊 脓毒性休克检查 脓毒性休克治疗 脓毒性休克护理 脓毒性休克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