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的病理病因,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脊髓型颈椎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由于先天性、动力性、机械性等因素对脊髓及伴行血管产生压迫刺激而致病。
(二)发病机制
在颈椎病情况下引起脊髓受压(或刺激)的病理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主要指颈椎椎管发育性狭窄。从病因学角度来看,其是后述三者的病理解剖学基础。除非占位性病变体积过大(例如骨赘、肿瘤及碎骨片等),大椎管者的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明显地较颈椎椎管狭窄者为低,即使出现症状,也多较轻微,且易于治愈。
2.动力性因素 动力性因素主要是指椎节的不稳与松动、后纵韧带的膨隆与内陷、髓核的后突、黄韧带的前凸,以及其他有可能突向椎管、对脊髓致压,而又可因体位的改变而能够消失或减轻者。
3.机械性因素 机械性因素指骨质增生、骨刺形成及髓核脱出等,包括局部或蛛网膜下隙形成粘连无法还纳者。这些因素大多是在先天性及动力性因素基础上而对脊髓形成持续压迫。
4.血管因素 脊髓血管及其血供量像脑部血管一样,具有十分惊人的调节能力,以维持脊髓在各种复杂活动中的血供;其正常与异常状态的供血量可以相差20倍左右。如果某组血管遭受压迫或刺激时,则可出现痉挛、狭窄甚至血栓形成,以致减少或中断了对脊髓的血供。视缺血的部位不同,在其相应的支配区表现出各种脊髓缺血症状,严重者则有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后果。在临床上具有代表性的脊髓缺血表现包括: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引起的四肢瘫痪(以下肢为重),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出现上肢瘫痪(也可波及下肢);软脊膜缺血,引起脊髓刺激症状;以及因大根动脉受阻所引起的脊髓变性等。此种在临床上难以被察觉的因素,实际上对脊髓的病理生理改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手术时仅仅摘除脱出的髓核,四肢瘫痪症状可迅速减轻甚至消失,而如此惊人的速度只能用血管因素来加以解释。因此,在临床上应充分估计血管因素的重要作用,此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与判定亦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四方面因素易使处于骨纤维管道中的脊髓组织遭受刺激与压迫。早期,多系在椎管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动力性因素对脊髓本身或脊髓前动脉、沟动脉等造成刺激,出现肌张力升高、反射亢进及感觉过敏等症状,并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而后期,由于致压因素以机械性(骨赘等)为主,对脊髓的压力持续不消,不仅症状与体征日渐加重,且可形成难以逆转的后果。
脊髓型颈椎病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疾患,易与神经内科多种疾病相混淆,尤其是运动神经元受侵犯的病症,应注意认真鉴别,两者不仅治疗方法明显不同,且预后悬殊较大。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主要为以下多种疾患。
1.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
(1)概述:
本病属于运动神经元疾患中的一种类型,其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以上肢症状重于下肢的四肢性瘫痪,因此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甚至在术中即可发生)疗法,预后差,手术可加重病情或引起死亡;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则需及早施术,故两者必须加以鉴别,以明确诊断及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鉴别要点:
①年龄特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多在45~50岁以上,而本病发病年龄较早,常在40岁前后起病,年轻者甚至30岁左右。
②感觉障碍:本病一般均无感觉障碍,仅部分病例可有感觉异常主诉;而在颈椎病患者,当引起脊髓受压出现运动障碍时,则均伴有感觉障碍症状与体征。
③起病速度:颈椎病发病较慢,且多伴有一定诱因;而本病则多无任何原因突然发病,常先从肌无力开始,且病情发展快。
④肌萎缩情况:本病虽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上肢先发者为多,尤以手部小肌肉明显。大、小鱼际肌和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凹陷,双手可呈鹰爪状,并迅速向前臂、肘部及肩部发展,甚至引起颈部肌肉无力与萎缩。故对此类病例应常规检查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及颈部肌群以判定有无萎缩征。而颈椎病由于以颈5~6、颈6~7及颈4~5处多见,故肌肉受累水平罕有超过肩部以上者。
⑤自主神经症状:本病少有出现此症状者,而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常可遇到。
⑥发音障碍:当侧索硬化波及延髓时(可在起病时出现,但多见于本病的后期),可出现发音含糊,渐而影响咀嚼肌及吞咽动作。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则无此症状,只有当病变波及椎动脉时方有轻度发音障碍。
⑦椎管矢状径:本病时多属正常,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则显示较明显的狭窄征。
⑧脑脊液检查:颈椎病患者多有不完全性阻塞及脑脊液生化检查异常等,而本病时则多属正常。
⑨脊髓造影:本病均属阴性,而颈椎病患者则有阳性所见。
⑩其他:包括本病各期所特有的肌电图征、肌肉活组织检查以及CT和MRI检查等,均有助于本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本病的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有效措施阻止本病的进展,多在起病后数年至十余年死于各种并发症或呼吸障碍。
2.原发性侧索硬化症
本病与前者相似,惟其运动神经元变性仅限于上运动神经元而不波及下运动神经元,较前者为少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强直性截瘫或四肢瘫,无感觉及膀胱症状。如病变波及皮质延髓束时则可出现假性延髓性麻痹(假性球麻痹)征象。鉴别要领与前者一致。
3.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是指神经元变性限于脊髓前角细胞而不波及上运动神经元者。肌萎缩症先局限于一部分肌肉,渐而累及全身,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及肌束颤动,强直征不明显。鉴别诊断要领亦与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相似。
4.脊髓空洞症
(1)概述:
本病与延髓空洞症均属慢性退行性病变,以髓内空洞形成及胶质增生为特点。其病程进展缓慢,早期影响上肢,呈节段性分布。当空洞逐渐扩大时,由于压力或胶质增生不断加重,可使脊髓白质内的长传导束也被累及。本病临床上易与脊髓型颈椎病混淆。
(2)鉴别要点:
①感觉障碍:本病早期为一侧性痛觉及温度感觉障碍。当病变波及前连合时,则可有双侧手部、前臂尺侧及部分颈、胸部的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及深感觉则基本正常,此现象称为感觉分离性障碍。颈椎病患者则无此种现象。
②营养性障碍:由于痛觉障碍,不仅可在局部引起溃疡、烫伤、皮下组织增厚及排汗功能障碍等病变,且可在关节处引起过度的增生及磨损性改变,甚至出现超限活动而无痛感,此称为夏科关节。应注意与因脊髓痨所致者鉴别(主要根据冶游史、病史及血清梅毒反应等)。
③其他:尚可参考其他体征、年龄、颈椎X线平片、颈椎椎管矢状径测量及腰椎穿刺等检查。MRI、CT或脊髓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对本病的确诊。
以往对本病不主张手术,但近年来作者发现:采取脊髓后正中切开减压及硅胶管植入引流术可以减轻髓内压力,约半数病例的远期疗效可维持多年。作者曾遇到疗效持续10年以上的病例。本病发展较慢,预后较前者为好。
5.共济失调症
本病多有明显的遗传性,视其病变特点不同而分为少年脊髓型共济失调(又名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脊小脑型共济失调、小脑型共济失调及周围型共济失调等数种,且亚型较多。
本病不难与脊髓型颈椎病鉴别,关键是对本病要有一个明确认识。在对患者查体时应注意有无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及肢体肌张力低下等症状,阳性结果有助于对本病的判定。
6.颅底凹陷症
(1)概述:近年来发现本病并非罕见,因无特效疗法,病员常求治于各医院门诊之间。由于其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状,因此应与脊髓型颈椎病加以鉴别。
(2)鉴别要点:主要依据:本病属先天畸形,具有其固有的临床特点:
①短颈外观:主要因上颈椎凹入颅内所致。
②标志测量异常:临床常采用的为以下两种:
A.颅底角:指蝶鞍和斜坡所形成的角度,取颅骨侧位片测量之,正常为132°,如超过145°则属扁平颅底。
B.硬腭-枕大孔线:又名Chamberlain线,即硬腭后缘至枕大孔后上缘的连线。在正常情况下,枢椎的齿突顶端低于此线,如高于此线则属扁平颅底。
③其他:本病患者发病年龄多较早,可在20~30岁开始发病;临床上多表现为四肢痉挛性瘫痪,且其部位较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高,程度较重;多伴有疼痛性斜颈畸形及颈椎骨骼其他畸形;病程后期如引起颅内压增高,则可出现颅内症状。
7.多发性硬化症
(1)概述:
本病为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了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疾患,因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感觉障碍而易与脊髓型颈椎病相混淆。
本病虽在国内少见,但也非罕见,其可引起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同的感觉障碍及肢体痉挛性瘫痪,故在诊断上应想及此病。本病尚无特效疗法,手术可加剧病情甚至引起意外,因此切忌误诊。
(2)鉴别要点:
主要依据以下五点进行鉴别:
①好发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
②精神症状:多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症状,常呈欣快状,情绪易冲动。
③发音障碍:病变波及小脑者可出现发音不清,甚至声带瘫痪。
④脑神经症状:以视神经受累为多,其他脑神经亦可波及。
⑤共济失调症状:当病变波及小脑时可出现。
8.脊髓痨
(1)概述:
脊髓痨为梅毒后期病症,其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脊髓后根与后束,尤以腰骶部为多发。多于初次感染后10~30年发病。目前较少见,但某些地区仍可遇到。
(2)鉴别要点:
①有冶游史:应详细反复询问。
②闪电样疼痛:以下肢多见,呈灼痛或撕裂痛,疼痛消失后该处出现感觉过敏。这是由于后根躯体神经受刺激所致。
③共济失调:因深感觉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步态蹒跚,并呈跨越状;患者常主诉步行时有踩棉花样感觉。
④视力障碍:由于视神经萎缩而引起。早期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最后可致盲。
⑤阿·罗(Argyll-Robertson)瞳孔:即瞳孔的调节反射正常,而对光反射消失或延迟。
⑥肌力低下:尤以下肢为明显,膝跳反射甚至可消失。
⑦康华反应:血清康华反应阳性率约为70%;脑脊液的华氏反应阳性率约为60%。
根据以上几点易与颈椎病相鉴别。此外,尚可参考其他检查结果,包括X线平片、MRI及CT检查等,一般勿需脊髓造影。
9.周围神经炎
(1)概述:
本病系由于中毒、感染及感染后的变态反应等所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少见)的肢体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单发或多发。其中因病毒感染或自体免疫功能低下而急性发病者,称为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Guillain-Barre症候群)。
(2)鉴别要点:
主要依据本病的对称性症状特点,包括:
①对称性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以四肢远端为重的对称性、弛缓性、不完全性瘫痪,此不同于颈椎病时的不对称性痉挛性瘫痪。
②对称性感觉障碍:可出现上肢或下肢双侧对称性似手套-袜子型感觉减退,颈椎病患者亦罕有此种改变。
③对称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手足血管舒缩、出汗和营养性改变。
根据以上三点不难与脊髓型颈椎病区别。此外,尚可参考病史、X线片、MRI及CT等其他有关检查。非病情特别需要,一般勿需脊髓造影。
10.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
(1)概述:
近年来发现本病日渐增多,除由于外伤、脊髓与脊神经根长期遭受压迫所致外,大多系因椎管穿刺、椎管内或椎管外注药、蛛网膜下隙阻滞及脊髓造影等所引起,因此,大多属于医源性因素。本病可与颈椎病伴发,亦可单独存在。
(2)鉴别要点:
①病史:既往多有椎管穿刺、注药或脊髓造影等病史,尤其是某些刺激性较大的造影剂(目前已不再为大家所选用)更易引起。
②根性刺激症状:多较明显,尤其是病程较长者,常表现为根性痛。其范围多较广泛,且呈持续性,可有缓解期,但在增加腹压时加剧。
③影像学改变:既往曾行碘油造影者,在X线平片上显示椎管内有烛泪状阴影,多散布于两侧根袖处。此外,MRI技术可以较清晰地显示蛛网膜下隙粘连的范围与程度,有助于与脊髓型颈椎病者的鉴别,但有不少病例两者同时伴发。
11.肿瘤
(1)概述:
本节所阐述的肿瘤,主要是指颈髓本身及邻近可波及脊髓的肿瘤。后者除椎管内髓外肿瘤外,尚应注意颈椎椎骨局部的转移性或原发性肿瘤(以前者多见,约占90%以上),尤其是病变早期,如不注意观察,易误诊或漏诊。
(2)肿瘤的分类及其鉴别要点:
①髓内肿瘤:
较为少见,在脊髓肿瘤中不足十分之一,与脊髓外病变(包括颈椎病)及髓外肿瘤的鉴别。
除上述诸临床鉴别要点外,尚可参考X线平片及脑脊液动力学试验等。此外,髓内肿瘤在脊髓造影检查时显示脊髓呈梭形膨大,且不与椎节水平相一致;而髓外致压者行脊髓造影检查时,则呈杯口状充盈缺损征。
②髓外肿瘤:椎管内、髓外的肿瘤以神经鞘瘤为多见,几乎占脊髓肿瘤的半数,其次为脊膜瘤(10%~15%)和转移瘤(8%)等。现以神经鞘瘤为例,归纳其特点如下:
A.年龄:好发于30~40岁之间,性别无明显差异。
B.好发部位:以脊神经后根处为多发,可波及2~3个根。
C.症状特点:发病缓慢,系由于脊髓及脊神经根的代偿作用而使症状多逐渐发生。主要表现为根性放射痛、棘突旁叩痛及受累节段的反射与肌力改变。
D.诊断:除上述特点外,一般均需通过MRI、CT或脊髓造影检查证实。
③脊髓血管瘤:在脊髓肿瘤中约占5%左右,实际上大多属于脊髓血管畸形。由于其病变范围较广,程度轻重不一,因此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从仅有轻微症状到完全瘫痪表现不一。后者主要因脊髓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病理循环或血栓形成,以致脊髓因严重缺血而出现软化(后期纤维化)之故。
本病早期不易诊断,对有短暂性神经根痛者应注意是否为本病。典型病例可以通过DSA或一般的脊髓造影及脊髓血管造影诊断,不典型者往往是在术中确诊。
本病与脊髓型颈椎病的鉴别除依据DSA及其他造影技术外,尚可根据颈椎病本身的诊断要点。如两者并发,预后不佳。
12.颈髓过伸性损伤
(1)概述:
颈髓过伸性损伤又名脊髓中央管症候群,属于颈部外伤中的一种类型,临床易与在颈椎病基础上遭受过屈损伤所造成的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相混淆。前者大多需要先采用保守疗法,后者则需及早施术,故对两者的鉴别具有现实意义。
(2)鉴别要点:
①损伤机制:两者均发病于头颈部外伤后。过伸性损伤者大多因高速行驶的车辆急刹车所引起,由于惯性的作用,乘客面、颌、颏部遭受正前方的撞击,使头颈向后过度仰伸;此时,已被拉长的脊髓(椎管亦变得相对狭窄)易突然被嵌夹于前突内陷的黄韧带与前方骨纤维性管壁之中,引起脊髓中央管周围损害。而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患者则多系在椎体后缘骨刺或髓核突出的基础上,突然遭受使头颈前屈的暴力所致,以致脊髓前方被撞击到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上,引起脊髓前中央动脉的痉挛与狭窄,并出现供血不全症状。
②运动障碍:由于过伸性损伤的病理改变位于脊髓中央管周围,因此最先累及上肢的神经传导束而先出现上肢瘫痪,或是上肢重、下肢轻,尤以手部最为明显。而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患者则完全相反,其瘫痪是以下肢重而上肢轻。
③感觉障碍: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患者感觉功能受累较轻。而过伸性损伤患者不仅症状明显,且可出现感觉分离现象,即温、痛觉消失,而位置觉、深感觉存在,此主要是由于病变位于中央管附近所致。
④影像学改变:X线平片上两者有明显差异。过伸性损伤者在侧位观察可以发现患节椎间隙前方呈增宽状,且椎体前阴影明显增宽,多超过正常值1倍以上。而脊髓前中央动脉症候群患者由于多在骨刺形成的基础上发病,因此不仅多有骨赘存在,且椎管一般较狭窄(宽椎管者不易发病)。
⑤其他:尚可参考面颌部或头后部有无软组织损伤,以及患者年龄及病史等加以区别。一般勿需脊髓造影。
13.其他疾患
对颈椎椎间盘炎、颈椎椎体骨髓炎或其他引起脊髓症状的病变均应注意鉴别。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症状,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症状,脊髓型颈椎病有什么表现?得了脊髓型颈椎病会怎样?
脊髓型颈椎病症状诊断
1.锥体束征
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制是由于致压物对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减少所致。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检查时可发现反射亢进、踝阵挛、髌阵挛及肌肉萎缩等典型的锥体束症状。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减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坠落(表示锥体束深部已受累)。最后呈现为痉挛性瘫痪。
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从内及外依序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经纤维,视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中央型(上肢型):是锥体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该神经纤维束靠近中央管处,故又称为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之后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沟动脉受压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侧受压,表现为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2)周围型(下肢型):指压力先作用于锥体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现症状。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纤维时,则症状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为重。其发生机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赘或脱出的髓核对硬膜囊前壁直接压迫的结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时发病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累所引起,通过影响该血管的支配区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产生症状。本型的特点是患病快,经治疗痊愈亦快;非手术疗法有效。
以上三种类型又可根据症状的轻重不同而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指症状出现早期,虽有症状,但尚可坚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则属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压物,仍有恢复的希望。但如继续发展至脊髓出现变性甚至空洞形成时,则脊髓功能难以获得逆转。
2.肢体麻木
主要是由于脊髓丘脑束同时受累所致。该束纤维排列顺序与前者相似,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因此,其出现症状的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脑束内的痛、温觉纤维与触觉纤维分布不同,因而受压迫的程度亦有所差异,即痛、温觉障碍明显,而触觉可能完全正常。此种分离性感觉障碍,易与脊髓空洞症相混淆,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3.反射障碍
(1)生理反射异常:视病变波及脊髓的节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现相应的改变,包括上肢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和桡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
(2)出现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及掌颏反射出现的阳性率为最高;病程后期,踝阵挛、髌阵挛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现。
4.自主神经症状
临床上并非少见,可涉及全身各系统,其中以胃肠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统为多见,且许多患者是在减压术后症状获得改善时,才追忆可能系颈椎病所致。可见,术前如不详细询问,常常难以发现。
5.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而引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颈试验
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然将头颈前屈,由于椎管内有效间隙突然减小,致使脊髓处于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状态,在患有脊髓型颈椎病者,其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此主要是由于,在前屈情况下,不仅椎管容积缩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软骨性致压物可直接撞击脊髓及其血管,与此同时,硬膜囊后壁向前方形成的张压力亦加重了对脊髓的压应力。
本型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1.)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 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中央血管型。三者又可分为重、中、轻三度。
2.)影像学检查 可显示椎管矢状径狭窄、椎节不稳(梯形变)、骨质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压征及脊髓信号异常等各种影像学所见。
3.)除外其他疾患 包括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痨(梅毒晚期)、颅底凹陷症、多发性神经炎、脊髓肿瘤、继发性粘连性脊蛛网膜炎、共济失调症及多发性硬化症等。注意,两种以上疾患共存的病例,临床上常可发现。
4.)其他 可酌情选择腰椎穿刺、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等检查来协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有哪些并发病症,脊髓型颈椎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并发症
可并发痉挛性瘫痪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
脊髓型颈椎病就诊
脊髓型颈椎病就诊指南针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脊髓型颈椎病挂什么科室的号?脊髓型颈椎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脊髓型颈椎病要做哪些检查?脊髓型颈椎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脊髓型颈椎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就医,解决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手臂麻木、下肢肌张力增高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神经内科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诊断标准:
诊断和鉴别诊断依赖对病史的认真收集判断,细致地查体,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结合影像学所见不难做出正确诊断。需注重与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空洞症,肌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等神经科疾患鉴别。不要仅仅依据影像学显示的椎管狭窄采取手术,要警惕影像学显示的椎管狭窄与神经功能异常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麻木减轻后,不适随诊。 严重者需入院治疗步调正常后转门诊治疗。重点检查项目: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有益于发现畸形,观测颈椎活动,判定不稳定。
2.CT扫描
便于辨认韧带骨化
3.MRI检查
医生可通过矢状位结合轴位平扫在头脑中形成神经通道的三维立体图像,了解椎间盘,后纵韧带,钩椎关节和黄韧带病变以及脊髓受压病理改变。脊髓型颈椎病虽然在MRI上表现为多节段狭窄,但目标(target)椎间,或称责任椎间往往只有一处,在T2加权像上脊髓内常有高信号,代表脊髓受压退变,缺血,炎症水肿的病理。MRI还可以用来发现其他引起脊髓压迫症的病变,如畸形,肿瘤,结核。
脊髓型颈椎病检查
向您详细介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脊髓型颈椎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脊椎平片
脊髓型颈椎病检查
1.X线平片及动力性侧位片 主要表现为:
(1)椎管矢状径大多小于正常:按比值计算,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值大多在1∶0.75以下;绝对值也多小于14mm,约半数病例在12mm以下。
(2)梯形变:病程较短的病例,大多系因突出或脱出的髓核及椎节不稳所致。因此,在动力性侧位片上患节椎体间关节可显示明显的梯形变,其出现时间较MRI技术检查阳性所见的时间为早。同样,在已有骨刺形成的病例,其邻节在出现骨刺之前亦先从梯形变(椎节不稳)开始。
(3)骨刺形成:约80%左右的病例于患节椎体后缘有较明显的骨刺形成,其矢状径可为1~6mm或更长,一般以3~5mm者居多。
(4)其他改变:某些病例可伴有后纵韧带钙化、先天性椎体融合(以颈3~4为多)及前纵韧带钙化等异常所见。此种异常与本型症状的发生与发展亦有密切关系。
2.MRI技术
MRI图像如一幅脊髓及其周围组织的纵向剖面解剖图,可使局部的病变一目了然,所以每个病例均应争取选用,这不仅对颈椎病的诊断、分型至关重要,且为手术的决定、手术部位的判定及术式的选择等都具有重要意。
3.其他
包括CT检查、脊髓造影等对本型的诊断均有作用,可酌情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吃什么药。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非手术疗法
仍为本型的基本疗法,尤其是在早期的中央型(上肢型)及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患者,约近半数病例可获得较明显的疗效。但在进行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切忌任何粗暴的操作及手法。一旦病情加剧,应及早施术,以防引起脊髓变性。
2.手术疗法
(1)手术病例选择:
①急性进行性颈脊髓受压症状明显、经临床检查或其他特种检查(MRI、CT检查等)证实者,应尽快手术。
②病程较长、症状持续加重而又诊断明确者。
③脊髓受压症状虽为中度或轻度,但经非手术疗法治疗1~2个疗程以上无改善而又影响工作者。
(2)手术入路及术式:视病情、患者全身状态、术者技术情况及手术操作习惯不同等选择最为有效的手术入路及术式。
①手术入路:对以锥体束受压症状为主者,原则上采取前方入路。而对以感觉障碍为主、伴有颈椎椎管狭窄者,则以颈后路手术为主。对两种症状均较明显者,视术者习惯先选择前路或后路,1~3个月后再根据恢复情况决定需否另一入路减压术。
②手术术式:对因髓核突出或脱出所致者,先行髓核摘除术,之后酌情选择界面内固定术、植骨融合术或人工椎间盘植入术。对因骨刺压迫脊髓所致者。可酌情选择相应的术式切除骨赘。施术椎节的范围视临床症状及MRI检查结果而定,原则上应局限于受压的椎节。后路手术目前以半椎板切除椎管成形术为理想,操作时应注意减压范围要充分,尽量减少对椎节稳定性的破坏。
(3)重视手术后护理、后继治疗及康复措施:应像对待手术一样认真,切不可因掉以轻心而发生意外。
(二)预后
因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所致者预后较佳,痊愈后如能注意防护则少有复发者;脊髓型颈椎病中央型者对各种疗法反应收效较快,预后亦多较满意;椎管矢状径明显狭小伴有较大骨刺或后纵韧带钙化者,预后较差;病程超过1年且病情严重者,尤其是脊髓已有变性者,预后最差;高龄患者,特别是伴有全身严重疾患或主要器官(肝、心、肾等)功能不佳者,预后亦差。
脊髓型颈椎病辨证论治
脊髓型颈椎病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本型在中医上属于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
脊髓型颈椎病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脊髓型颈椎病应该如何护理,脊髓型颈椎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护理
脊髓型颈椎病护理
手术治疗注意事项
术前:
1、术前练习去枕平卧,以适应术后卧位要求。
2、训练床上使用大小便器,以免术后因取平卧位,大小便排泄不习惯。
3、完成相关检验项目,了解手术的目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治疗和护理配合。
术后:
1、术后每 2 小时翻身一次(早期由医护人员帮助进行),翻身是应保持头颈、脊柱成一直线不可扭转,轮换平卧及左右侧卧位。
2、术后垫枕头高低要适宜,仰卧时不宜过高,侧卧时枕头可略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而不偏向一侧。
3、术后肢体麻木、疼痛症状加重或感觉丧失、出现大小便失禁时,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4、术后 1~2 周行四肢肌力舒缩及各关节的活动,如握拳、松拳动作、踝泵锻炼、股四头肌锻炼等。
5、离床活动时颈部予颈围固定,并避免颈部剧烈转动。
6、给予颈围固定 2~4 周或遵医嘱,卧床休息时可取出颈围。
7、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运动,以增强颈部肌力。
8、防止意外损伤的发生,如过度屈颈、过度旋转、颈部的超负荷积压和头颈部剧烈抖动
9、遵医嘱定期复查。
脊髓型颈椎病饮食
脊髓型颈椎病饮食原则
脊髓型颈椎病饮食保健
颈椎病吃哪些对身体好?
颈椎病患者的一般饮食原则为:合理搭配,饮食要合理搭配,不可单一偏食。
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主食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粗细要同时吃,不可单一偏食。 粗细、干稀、主副搭配的全面营养可满足人体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维持正常人体的需要。
颈椎病患者需对症进食:由于颈椎病是椎体增生、骨质退化疏松等引起的,所以颈椎病患者应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为主。其中钙是骨的主要成分,以牛奶、鱼、猪尾骨、黄豆、黑豆等含量为多。蛋白质也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维生素B、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
视力模糊、流泪者,宜多食含钙、硒、锌类食物。如豆制品,动物肝、蛋鱼、蘑菇、芦笋、胡萝卜、颈椎病伴高血压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大蒜、芹菜、地瓜、冬瓜、绿豆。
颈椎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应戒烟、酒。
2、不要经常吃生冷和过热的食物。
3、忌油腻厚味之品。
4、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推荐文章
-
脊髓型颈椎病如何确诊?
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年以上,有肢体或驱干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步态飘忽,步履踌珊,感觉异常,症状时好时坏,呈波浪式进行性加重者,应怀疑到本病。若原先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而现在又出现上述某些症状及体征时,更应考虑到本病。
脊髓型颈椎病 3345人看过 353点赞
-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都有哪些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体退化及相邻软组织的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的运动或长期的不良姿势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都有哪些?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症状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都有哪些 3345人看过 353点赞
-
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患者的颈椎椎体退化以及邻近的软组织退变造成了对脊髓的直接压迫,加上剧烈运动或者长期姿势不良导致脊髓受压或者脊髓缺血,进而是脊髓出现功能障碍,我们就称之为脊髓型脊椎病。患者会非常痛苦,也都肯定很关心脊髓型脊椎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
治疗用药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3345人看过 3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