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病因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的病理病因,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I型糖尿病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1型糖尿病鉴别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

 I型糖尿病鉴别

  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区别

  胰岛素是体内的正常激素,因为需要,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

  Ⅰ型糖尿病自身绝对不能产生胰岛素,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I型糖尿病一直被描述成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身体的免疫系统攻击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并最终破坏它们制造胰岛素的能力。没有胰岛素,身体就不能将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因此I型糖尿病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才能存活。

  Ⅱ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是相对不足,因此起先可用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终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后,仍能再次撤掉胰岛素。

1型糖尿病症状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症状,尤其是1型糖尿病的早期症状,1型糖尿病有什么表现?得了1型糖尿病会怎样?

 I型糖尿病症状

  I型糖尿病3个特点

  第一特点

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

  第二个特点

1型糖尿病的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第三个特点

1型糖尿病的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并发症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病症,1型糖尿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

  I型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可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高渗非酮症昏迷(多见于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累积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主要包括大血管(如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和四肢大血管)、微血管(如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病变(如自主神经和躯体神经等)等。

1型糖尿病就诊

1型糖尿病就诊指南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1型糖尿病挂什么科室的号?1型糖尿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1型糖尿病要做哪些检查?1型糖尿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1型糖尿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1型糖尿病患者就医,解决1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 就诊前准备:

    检查前一天晚上及检查当天早上不要进食。
  •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体重与饮食的关系。

    3、每日尿量多少,多尿与饮水的关系如何。

    4、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5、有无体重减轻等伴随症状?

    6、大便、睡眠情况。

    7、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8、治疗情况如何?

    9、有无药物过敏史?

    10、家中是否有糖尿病患者?

  • 建议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
  •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3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 诊断标准:

    第一特点: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 第二个特点:1型糖尿病的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第三个特点:1型糖尿病的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多尿症状稳定后,不适随诊。
  • 重点检查项目:

    1.尿糖

    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相反,妊娠期妇女及一些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时,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时亦可出现糖尿。糖尿的检查常用的有班氏法(借助硫酸铜的还原反应)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班氏法常受尿中乳糖、果糖、戊糖、抗坏血酸、先锋霉素、异烟肼及水杨酸盐等药物的影响,呈现假阳性,且操作比较不方便,现已渐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由于酶仅对葡萄糖起阳性反应,特异性较强,但当服用大剂量抗坏血酸、水杨酸、甲基多巴及左旋多巴亦可出现假阳性。尿糖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尿酮

    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3.尿白蛋白

    尿白蛋白测定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肾脏的受损及其程度。在糖尿病肾病变早期,24h尿蛋白一般<150mg,且呈间歇性。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尿蛋白消失。运动后尿蛋白可明显增加。Mogensen认为运动试验是糖尿病肾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试验。

    4.血糖

    血糖增高,多数为16.65~27.76mmol/L(300~500mg/dl),有时可达36.1~55.5mmol/L(600~1000mg/dl)或以上,血糖36.1mmol/L时常可伴有高渗性昏迷。

    5.血酮

    酮体形成定性阳性。但由于血中的酮体常以β-羟丁酸为主,其血浓度是乙酰乙酸3~30倍,并与NADH/NAD的比值相平行,如临床发生酮症酸中毒且血以β-羟丁酸为主而定性试验阴性时,应进一步作特异性酶试验,直接测定β-羟丁酸水平。

    6.酸中毒

    主要与酮体形成增加有关。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乙酰乙酸和丙酮可与硝普钠起反应,而β-羟丁酸与硝普钠不起反应。大多数情况,DKA时,血清中有大量的乙酰乙酸与硝普钠起反应。本症的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pH可在正常范围内,当失代偿时,pH常低于7.35,有时可低于7.0。CO2结合力常低于13.38mmol/L(30%容积),严重时低于8.98mmol/L(20%容积),HCO3-可降至10~15mmol/L。血气分析碱剩余增大,缓冲碱明显减低(<45mmol/L),SB及BB亦降低。

    7.电解质

    应注意血钠、血钾、血磷和血镁的测定。

    8.血肌酐和尿素氮

    常因失水、循环衰竭(肾前性)及肾功能不全而升高。补液后可恢复。

1型糖尿病检查

向您详细介1型糖尿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1型糖尿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常见检查: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T淋巴细胞亚群

  I型糖尿病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糖:

正常人从肾小管滤出的葡萄糖几乎被肾小管完全吸收,每天仅从尿中排出微量葡萄糖(32~90mg),一般葡萄糖定性试验不能检出。糖尿通常指每天尿中排出葡萄糖>150mg。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mmol/L(160~180mg/dl)时即可查出尿糖,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老年人及患肾脏疾病者,肾糖阈升高,血糖超过10mmol/L,甚至13.9~16.7mmol/L时可以无糖尿;相反,妊娠期妇女及一些肾小管或肾间质病变时,肾糖阈降低,血糖正常时亦可出现糖尿。糖尿的检查常用的有班氏法(借助硫酸铜的还原反应)和葡萄糖氧化酶等。班氏法常受尿中乳糖、果糖、戊糖、抗坏血酸、先锋霉素、异烟肼及水杨酸盐等药物的影响,呈现假阳性,且操作比较不方便,现已渐被淘汰;葡萄糖氧化酶法由于酶仅对葡萄糖起阳性反应,特异性较强,但当服用大剂量抗坏血酸、水杨酸、甲基多巴及左旋多巴亦可出现假阳性。尿糖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一般仅用作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和提示可能为糖尿病而需进一步检查的指标。尿糖的影响因素除考虑肾糖阈及某些还原物质的干扰外,还常受尿量多少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影响。

  2)尿酮:

尿酮体测定提供了胰岛素缺乏的指标,警告糖尿病患者即将或可能已存在酮症酸中毒,提示需进一步行血酮体测定和血气分析。尿酮体的测定采用硝酸钠与乙酰乙酸反应,形成了一种紫色物质,提示尿酮体阳性。但以硝普钠为基础的反应不能测出在酮体(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中在数量上占主要部分的β-羟丁酸。有报道使用含巯基的药物如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时,可产生假阳性;而如尿标本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则可产生假阴性。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其他急性疾病或严重应激状态时,以及妊娠期间,或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时,应进行尿酮体检查。

  3)尿白蛋白:

尿白蛋白测定可敏感地反映糖尿病肾脏的受损及其程度。在糖尿病肾病变早期,24h尿蛋白一般<150mg,且呈间歇性。严格控制血糖可使尿蛋白消失。运动后尿蛋白可明显增加。Mogensen认为运动试验是糖尿病肾病变早期诊断的敏感试验。

  2.血液检查

  1)血糖:

血糖增高,多数为16.65~27.76mmol/L(300~500mg/dl),有时可达36.1~55.5mmol/L(600~1000mg/dl)或以上,血糖36.1mmol/L时常可伴有高渗性昏迷。

  2)血酮:

酮体形成定性阳性。但由于血中的酮体常以β-羟丁酸为主,其血浓度是乙酰乙酸3~30倍,并与NADH/NAD的比值相平行,如临床发生酮症酸中毒且血以β-羟丁酸为主而定性试验阴性时,应进一步作特异性酶试验,直接测定β-羟丁酸水平。

  3)酸中毒:

主要与酮体形成增加有关。酮体包括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乙酰乙酸和丙酮可与硝普钠起反应,而β-羟丁酸与硝普钠不起反应。大多数情况,DKA时,血清中有大量的乙酰乙酸与硝普钠起反应。本症的代谢性酸中毒,代偿期pH可在正常范围内,当失代偿时,pH常低于7.35,有时可低于7.0。CO2结合力常低于13.38mmol/L(30%容积),严重时低于8.98mmol/L(20%容积),HCO3-可降至10~15mmol/L。血气分析碱剩余增大,缓冲碱明显减低(<45mmol/L),SB及BB亦降低。

  4)电解质:

应注意血钠、血钾、血磷和血镁的测定。

  5)血肌酐和尿素氮:

常因失水、循环衰竭(肾前性)及肾功能不全而升高。补液后可恢复。

  3.其他辅助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常和糖尿病肾病同时存在,所以眼底检查一旦发现视网膜病变就要警惕肾脏微血管病变的存在。依据病情可选作B超、心电图等检查。

1型糖尿病治疗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治疗1型糖尿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1型糖尿病应该吃什么药。

1型糖尿病一般治疗

  I型糖尿病西医治疗

  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事件)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最恰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是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以控制餐后高血糖及注射一次(有时需要两次)长效胰岛素以维持餐间及夜间的血糖水平。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如lispro或aspart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glargine或detemir胰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推动血糖达标。

1型糖尿病护理

向您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应该如何护理,1型糖尿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

1型糖尿病一般护理

  I型糖尿病护理

  提倡膳食平衡:提倡膳食平衡首先要调节饮食,避免能量的过多摄人。可用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取代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有益于控制血糖,改善脂蛋白构成,因此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蔬菜应该首选。其次,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人。

1型糖尿病饮食

1型糖尿病饮食原则

  I型糖尿病饮食

  1.控制总热能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首要原则

  摄入的热量能够维持正常体重或略低于理想体重为宜。肥胖者必须减少热能摄入,消瘦者可适当增加热量达到增加体重。

  2.供给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目前主张不要过严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应占总热能的60%左右,每日进食量可在250克~300克,肥胖应在150克~200克。谷类是日常生活中热能的主要来源,每50克的米或白面供给碳水化合物约38克。其它食物,如乳、豆、蔬菜、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麦、燕麦片、荞麦面、玉米渣、绿豆、海带等均有降低血糖的功能。现在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无糖食品”,“低糖食品”等,有些病人在食用这些食品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血糖上升。这是由于人们对“低糖”和“无糖”的误解。认为这些食品不含糖,而放松对饮食的控制,致使部分病人无限制的摄入这类食品,使血糖升高。事实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无糖食品指的是食品中不含蔗糖,但是这些食品都是由淀粉所组成,当人们吃进淀粉食品后,可转变成葡萄糖而被人体吸收,所以也应控制这类食品。

  3.供给充足的食物纤维

  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食物纤维能够降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其机理可能是膳食纤维具有吸水性,能够改变食物在胃肠道传送时间,因此主张糖尿病饮食中要增加膳食纤维的量。膳食中应吃一些蔬菜、麦麸、豆及整谷。膳食纤维具有降解细菌的作用,在食用粗纤维食品后,能够在大肠分解多糖,产生短链脂肪酸及细菌代谢物,并能增加大粪便容积,这类膳食纤维属于多糖类。果胶和粘胶能够保持水分,膨胀肠内容物,增加粘性,减速胃排空和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胆酸的排泄,放慢小肠的消化吸收。这类食品为麦胚和豆类。以往的理论是纤维素不被吸收,因为大多数膳食纤维的基本结构是以葡萄糖为单位,但葡萄糖的连接方式与淀粉有很多不同之处,以致于人体的消化酶不能将其分解。但最近发现膳食纤维可被肠道的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分解的短链脂肪酸可被人体吸收一部分,而且能很快的吸收。燕麦的可溶性纤维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就可以降低餐后血糖急剧升高,因而机体只需分泌较少的胰岛素就能维持代谢。久之,可溶性纤维就可降低循环中的胰岛素水平,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同时还可降低胆固醇,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及冠心病。

  4.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应充足。有的患者怕多吃蛋白质而增加肾脏的负担。当肾功正常时,糖尿病的膳食蛋白质应与正常人近似。当合并肾脏疾病时,应在营养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安排每日膳食的蛋白质量。乳、蛋、瘦肉、鱼、虾、豆制品含蛋白质较丰富。应适当食用优质蛋白,目前主张蛋白质应占总热能的10%~20%。谷类含有植物蛋白,如果一天吃谷类300克,就可摄入20克~30克的蛋白质,约占全日蛋白质的1/3~1/2。植物蛋白的生理价值低于动物蛋白,所以在膳食中也应适当控制植物蛋白。尤其在合并肾病时,应控制植物蛋白的食用。

  5. 控制脂肪摄入量

  有的糖尿病患者误认为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只是控制主食量。其实不然,现在提倡不要过多的控制碳水化合物,而要严格的控制脂肪是十分必要的。控制脂肪能够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主张膳食脂肪应减少至占总热能的25%~30%,甚至更低。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牛油、羊油、猪油、奶油等动物性脂肪,可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但椰子油除外。花生、核桃、榛子、松子仁等脂肪含量也不低,也要适当控制。还要适当控制胆固醇,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应适当控制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肾、脑等脏腑类食物,鸡蛋含胆固醇也很丰富,应每日吃一个或隔日吃一个为宜。

  6. 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

  凡是病情控制不好的患者,易并发感染或酮症酸中毒,要注意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尤其是维生素B族消耗增多,应给维生素B制剂,改善神经症状。粗粮、干豆类、蛋、动物内脏和绿叶蔬菜含维生素B族较多。新鲜蔬菜含维生素C较多,应注意补充。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应增加铬的含量。铬能够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脂。含铬的食物有酵母、牛肉、肝、蘑菇、啤酒等。同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含锌和钙的食物,防止牙齿脱落和骨质疏松。糖尿病患者不要吃的过咸,防止高血压的发生,每日食盐要在6克以下。

  7.糖尿病患者不宜饮酒

  酒精能够产生热能,但是酒精代谢并不需要胰岛素,因此少量饮酒是允许的。一般认为还是不饮酒为宜,因为酒精除供给热能外,不含其它营养素,长期饮用对肝脏不利,易引起高脂血症和脂肪肝。另外有的病人服用降糖药后饮酒易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出现低血糖。

  8. 糖尿病患者应合理安排每日三

,每餐都应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

疾病症状专栏 >>

4353 人阅读过 复制文章链接

I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青少年糖尿病 1型糖尿病病因 1型糖尿病鉴别 1型糖尿病症状 1型糖尿病并发症 1型糖尿病就诊 1型糖尿病检查 1型糖尿病治疗 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饮食

推荐文章